1课时,约2300字。
课题:读诗诵词之边塞诗
高二语文 黄育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
2、探索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一
教学难点:目标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二、学习《燕歌行》:
1、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遭际
高适(700-765),字达夫,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把握诗歌内容
(1)听配乐朗诵,然后学生集体朗读
(2)把握结构,概括段意:(检查预习)
第一段八句写出征历程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后士兵的痛苦
第四段四句写战斗的结局,总结全篇
(3)挖掘内涵,学生讨论回答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提示: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成为千古绝唱,不言而喻,正是将帅与士卒之间这种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从内部瓦解了官军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