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60字。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及点评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本文选材与众不同,所写的边远乡村里的故事,对今天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另外,本文感情深藏不露,语言相当抽象,文学性也比较强:这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借助“读出自己”的阅读理念,试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文章的深处……
(一)让我慢慢地靠近你
师:同学们,初读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啊?
生:(几乎齐声)一点也读不懂!
师:哦,什么让你们读不懂呀?
生:老师,文章的题目和开头部分就读不懂,“今生今世的证据”什么意思?感觉作者写得好玄乎!
师:哦,作者真的写得如此玄乎吗?玄乎得我们这么聪明的学生都看不懂啊?那这样吧,我们不读作者的文章,我们读自己好吗?
生:老师,什么是读自己呀?
师:对这个问题,老师暂且不说,我只想先提几个问题。哪些同学原来的家在农村,而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已经随同父母搬到了镇上或者市里的新家的?有的话请举手。(十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们的老家还有亲人吗?你们逢年过节还要“常回去看看”吗?
生:要的。
师:哦,那么假如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跟你回老家玩,你会怎么给我们介绍你的老家?你将怎样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呢?
生1:我会把同学们带到还留存着我当年在上面涂鸦的老屋的墙壁处,指着告诉同学们,这是我画的。
生2:我会把同学们带到我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树跟前,指着告诉他们当年我曾经和我的小伙伴们攀爬的乐事。
生3:我会把同学们带到老家门前的那株种在泥地里的月季旁,挖出当年埋下的包着我胎发的那个塑料纸包,告诉同学们,这是我的胎发,不由他们不信吧?(众笑)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他们确能让我们相信那是他们生活过的老家,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证据!(齐声)
师:对了,证据!因为他们都找到了能证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证据,是他们今生今世的证据。
生:(举手)老师,我现在似乎可以读懂文章题目了,因为文章开头几节作者也是在列举能证明作者确实在这里生活过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
循循善诱的教学境界
——点评《今生今世的证据》课例
上海光明中学 李 新
上海市南中学 倪友宁
李:刘亮程的散文是难读的散文,是读起来有点“隔”的散文,然而又不能不承认,是无比美的散文,是美得让人无法逼近无法抗拒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刘亮程?我觉得这位老师选择的突破口非常好,“读出我们自己”,这便是通向文本深处的最佳途径。
倪:本文所蕴涵的深邃的内涵着实让我们为教者捏了一把汗,“语言”和“内涵”是本文的两道关。但教者在本堂课中所显示出的智慧的神采却不得不令人叹赏。
李:最具智慧的地方我以为在于教者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其实都基于生活体验的不足或无法激发。显然,这种困难如果得不到解决也必然影响到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