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致儿子书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亲切期望,从中受到启发,在心中订立一个人生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对文章的了解,重点句式。
2、体会全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苦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1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收到过家书?
学生回答:没有,打电话比写信方便多了,现在都不写信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方便省事。
教师:这么说,同学们的父母以电话的方式和在学校的你们沟通了,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的父亲和你们通电话的时候一般都说些什么呢?或者你们回家了,和自己的爸爸一般都谈些什么呢?
……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作结: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看来同学们的父母对你们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希望你们成为有用之才,不希望你们一辈子碌碌无为,永远要在父辈的庇护下生存。其实不仅你们的父母对子女是这样的期望,古往今来,上至皇亲贵戚,下至贫民百姓,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商贾,还是贩夫走卒,对于子女都有这样一个最起码的要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封家书,是清末著名的封疆大吏张之洞写给出国学习的儿子的一封信。
作者介绍:
张之洞,直隶南皮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清宣统元年(1909)。张之洞少年时苦读诗书,一心通过仕途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终于在同治年间以一甲三名探花郎的成绩步入官场。光绪初年,他担任了“洗马”的官职,光绪六年(1880)被授予侍讲学士的职务,与当时的名士张佩纶等人一道纠弹时政,被称为“清流派”。第二年,他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很快又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开始成为实权派。由于他在官场上能够成功运用进退策略,仕途之路也就很平坦地在他脚下铺展开去。光绪十年(1884)的中法战争中,他升为两广总督,并且力主抗法,起用老将冯子材,大败法国军队,攻克越南谅山。在广东期间,张之洞开展了洋务活动,他设学堂、建工厂,体现了与一般封建官僚不相同的施政思想。调任湖广总督后,他兴建了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在中国近代兵器史上有一笔可写的“汉阳造”步枪,就是在他的工厂里生产的。他还设立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身体力行地推行“洋务新政”。他与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之间,应该说是既有共同目标又有矛盾斗争,
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斗争。比如在芦汉铁路筹办一事上,他与李鸿章的争斗就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张之洞作为一位封建官僚,当然有着他与生俱来的两面性,这在他一生的许多事情上都可以看出来。比如,他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表的《劝学篇》中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务本以正人心”,“务通以开风气”。这篇文章不仅得到了顽固不化的西太后的夸奖,也得到了主张维新的光绪皇帝的欣赏。做官做到这个地步,也算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果然,在镇压了两湖反洋教斗争和拥护光绪帝当政的“自立军”起事之后,张之洞的官运更是无比亨通,督办商务大臣,两江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甚至当光绪皇帝“驾崩”的时候,他居然以一名汉臣而被委以“顾命”重任,并晋升为太子太保。由此可见在清朝晚期张之洞拥有何等的重要地位。现在武汉大学的前身就是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兴办的自强学堂。
张之洞一生功过,是很难评说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认识:我们的很多先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去探索强国之路,张之洞也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