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7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李青春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积累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