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900字。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
教案设计方案一
北京39中:倪秋霞、张国久、李小曼、王子红、北京156中:娄艳、何丽
北京13中:何雪丽、刘占忠、李文、叶娜
必修(一)第一单元设计
范爱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范爱农的悲剧及鲁迅情感对于反思历史的价值,体会作者直面内心之“真”的真情。
2、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刻画人物
思想性格的方法。
3、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材料选择与情感线索。
2、利用旁注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自责之
心与宽容、悲悯的情怀。
教学难点:范爱农悲剧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在老师指导下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渎全文,边读边在书上圈点生字、词语,做好积累。
2、师生共同梳理字词,设计字词组合题,通过投影验证预习效果。
二、听朗读录音,再次走进文本,弄清有关的人和事,理清行文线索。
三、研讨本文的材料选择与组合,理清情感线索
情感线索:可恶——相熟——牵挂——自责
说明:理清感情线索,不只是学会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把文章当作鲁迅的心路历程来读,从中看到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完整的、真实的鲁迅,这样就不但感受到鲁迅与范爱农的友情,还能感悟到鲁迅的人格。
材料组合:电报争执——故乡邂逅——学校共事——惊闻噩耗
插叙:横滨接送 (七八年前的事)
作用:突出范爱农的直率和鲁迅的愧疚
四、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简介范爱农(100字以上)
要求:结合注释写明人物生平 结合课文写出人物性格
要关注范与鲁的关系 要有评价性的语句
(投影-----教师补充)
《知堂回忆录》一书记载,鲁迅为师范学堂校长时,范爱农为监学。“在办公完毕之后,爱农便身著棉袍,头戴农夫所用的卷边毡帽,下雨时穿着钉鞋,拿了雨伞,一直走到‘里堂前’,来找鲁迅谈天。鲁太太便为他们预备一点家乡菜,拿出老酒来,听主客高谈,大都是批评那些‘呆虫’的话……这样总要到十点钟以后,才打了灯笼回学堂去”,可见友情甚笃。
鲁迅得知爱农死讯,心甚悲哀,写诗《哀范君三章》,寄托哀思。
2、思考作业:范爱农死于1912年7月,《范爱农》写于范死后十四年。鲁迅当
时写这篇散文的意图何在?
(投影以下几种说法,供学生参考)
有人说:结合时代背景可知:1926年前后,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浪潮日益高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正如鲁迅在两地书中所说,“此地北伐胜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北洋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时刻,鲁迅思想深刻变化着。他撰写该文,借追忆亡友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遭遇,总结斗争经验,更猛烈地向旧世界进攻。
有人说:《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范爱农》一文是鲁迅对旧时代知识分子悲剧的揭示,是对自己内心之“真”的反思。
《朝花夕拾》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你说呢?(准备下一节课发言)
说明:借此思考题1、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联系初中学过的鲁迅的作品,积累有关鲁迅的文学知识;
2、引导学生认知鲁迅直面自己内心之“真”的真情。
3、小组研讨作业:(组长抽签领取研讨题,传达给组员,课下做好发言准备)
1、 文章明明忆旧友范爱农,为什么不直接从范爱农入笔,而从“辟头就看见一
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写起?
2、范爱农的出场蒙上了怎样离奇的色彩?“电报争执”孰是孰非?两人性格有何异同?你对“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句话的含义与作用怎么理解?
3、作者与范爱农的友谊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哪些交往?两人的关系怎样?设
计一下故乡邂逅时两人“互相的嘲笑”对话。
4、文章怎样多次描写范爱农的形象、语言与处境的?尤其是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细节进行描绘?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5、 作者忆范爱农的生活片断时涉及哪些政治事件? “报馆风波”与范爱农有关吗?为什么要写“少年们”“会计”与作者的争执?
6、作者怎样叙写范爱农悲惨的结局并寄予对亡友哀悼的深情? 造成他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猜想范爱农之死?范爱农可以不死吗?
第二、三课时教学设计(最好选择连排课)
教学过程:
一、作业交流(注重赏识教育,鼓励个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