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700字。
北京高中课改实验版必修(一)
教案设计方案三
撰写人员
第二十五组:白雨、马丽君、潘春爱、张晓玲、肖洁
洪学佳、陈璐、齐燕京、尚建军、袁金楠
必修(一)第一单元设计
《范爱农》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相关文学文化知识。
2、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叙事中语言的特点和感情的深沉。体会散文“写人写其神”的特点。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上世纪初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使学生认识从个人的经历中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 小组梳理生字词,组长进行整合,准备班内交流与抽测。
2. 初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旁批和书下注释,小组共同完成一篇《范爱农小传》,一人主笔,其他人点评。在班内进行展示。
二.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1. 由学生检测字词预习。
2. 教师点评学生预习作业,并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同乡会争执,酒楼叙旧,报馆案风波,范爱农之死
3. 提出探究题目: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旁批的的关键问题:
(1)“范爱农的话是针对发电,还是针对鲁迅?是冷,是热?是情感钝滞,还是积久突发?
(2)“范爱农现在爱喝酒的原因是什么?”“范爱农哪里没变?哪里变了?”
(3)“有人说‘直立着’是范爱农倔强不屈性格的象征,你同意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小结:范爱农人物形象分析。由学生归纳总结,互相点评补充。老师再作点评。
第二课时
一. 提出探究主题:鲁迅对范爱农的态度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讨论具体语言,品味其中情感:
1.语言推敲1
2.思考练习1
3.鲁迅对范爱农的死怀有怎样的情感?
4.鲁迅对范爱农死后其族人争他女儿的学费基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二.造成范爱农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分析说明。
第三课时
一.探究:鲁迅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片“夕拾”之花来纪念自己也许是最艰难的一段生活呢?
二.拓展写作(任选一题)
1.《初冬时节的鲁迅的心境》
2.《谈范爱农之死》
3.请用几句话概括你身边同学的特点。
课后作业:
1.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
2.阅读〈文章千古事〉和单元作业中关于鲁迅作文秘诀的文章,自行归纳写出写好文章的基础是什么。
《范爱农》示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相关文学文化知识。
2、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叙事中语言的特点和感情的深沉。体会散文“写人写其神”的特点。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
1、生整理字词,每人出一份字词检测题。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可用个性化形式表现。
3、再读课文,结合旁批,提出两到三个质疑问题。
4、读诗文《哀范君三章》。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检测预习
1.学生互相检测字词,并评出最全面的检测题。
2.学生展示文章脉络图,互相点评并完善。
3.对质疑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经学生探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范爱农的遭遇及性格
(2)鲁迅对范爱农的态度
(3)范爱农所处的社会环境
(4)范爱农的死
第二课时
一.分组讨论上节课所分类的问题,每个组一人选择一个问题,再读课文,进行思考,形成观点。
二.讨论后,班内交流,学生再进行整合归纳,总结一下,范爱农的悲剧意义。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范爱农的悲剧也是知识分子的悲剧,你如何理解?可结合屈原、王国维、老舍、海子的死进行讨论。
二.拓展写作:(任选一题)
1.《谈范爱农的白眼》
2.《悲情范爱农》
3.〈自画像〉
课后作业:
比较阅读《在酒楼上》或《孤独者》,分析上世纪初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古文两篇·勾践灭吴》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二.课前预习
1:自读资源库中的《勾践灭吴》背景知识、相关人物、关于《国语》、《国语》简介、《详于纪言略于纪事的〈国语〉》等文章,了解知识背景。
2:结合资源库中的《勾践灭吴》译文、文本分析、赏析,解决字词,疏通文意。总结出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 小组交流归纳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各自完善自己的词语积累。可采取让学生分成两组,以互相出题的方式,进一步落实基础。
2. 不理解的词句,先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班级讨论解决。最后老师补充。
二.学生从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和最不喜欢的人物。然后结合文章,从文中找依据,谈理由。
第二课时:
一. 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历史教训和经验,用对联的形式展示(可用文中语言或将文中语言变形使用或借助诗词俗语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二. 请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文中所表现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可从“和谐社会的发展”、“执政为民”等角度谈)
三. 拓展写作
1. 勾践灭吴采取的有力措施。
2. 〈勾践灭吴〉评点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