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00字。
中学语文“发现教育”——《雨 巷》
2004年9月6日 绍兴市第一中学 谢 澹
(出示课件《雨巷》的封面)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雨巷》,作者(生答:戴望舒),请同学把课本翻到20页,注释1,戴望舒是(生答:现代派诗人)(师补充)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雨巷》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自从有了《雨巷》,戴望舒就有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雨巷》的魅力。我先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而投入地把这首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轻重音。
(出示课件: 字音——是否正确?
停顿——是否妥当?
轻重音——是否合理?)
——让学生通过朗读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这是对文本的第一次发现。诗歌朗读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朗读的处理往往关系着理解的程度。
(学生自由读,片刻)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大家可以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同学读)
(被推荐学生读,读到“默默彳亍着”时,“彳亍”不识。停止,教师板书“彳亍”并注音。生继续)
师:请同学根据刚才的三条标准对这个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先看字音,全体一起读“彳亍”(chì chù),什么意思?
生(全体):慢步走。
师:类似于这首诗中的哪个词?
生(全体):彷徨。
师:还有读错的字吗?
生(部分):颓圮(tuí pǐ)
师:(板书“颓圮”及注音)还有吗?
生(部分):消散(sàn)
——语文教学即使是诗歌也应注意字词的写法、读音、意义。
师:下面我们看看停顿有没有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请说明理由。
生1:第1诗节中的“独自彷徨”我认为应该读得紧一点,因为它们本身是连在一起的,只是为了表现诗歌的建筑美才分开的。
——停顿的处理反映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最初感受。
师:请你示范。
(生读第一诗节)
——不仅要能感受,还要能实践。
师:读得不错。但我觉得生1读的部分也有处理得不是很好的地方。哪里?
生2:“悠长,悠长”我认为还应该读得慢一些,这样更能突出巷子的幽深,延展到远处,见不到尽头。
师:请你示范。
(生2读得很好,赢得掌声)
生3:我觉得第2诗节中“丁香一样的颜色”三句,在“丁香”后应有停顿,这样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和美感。
师:请你示范。
(生3也读得很好,学生叹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师:同学们说得好,读得也好。当然不止这么几处,我们由此发现要表现情感的延伸绵长应读得慢些。那么,有没有应该读得快一点的地方?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规律的总结,对学生掌握一般方法是有帮助的。
生4:“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中的“我希望逢着”应该快一些,表现作者冲动的希望。
(学生笑,有同学纠正“迫切的希望”)
生4:是迫切的希望。
——语感的自发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