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00字。。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
□曹建召 (一)
【原文提要】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学科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文的套路,将课文与语文实践、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历经百年的语文学科可谓步履维艰,推进缓慢,原因在哪儿?陆俭明的《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一文对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与反思,认为语文学科存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学科定位不明确;二是语文教材的编写与选文不理想;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测试与评估不科学。作者对上述症结作了详细分析,引述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基本原理,任务课程都可以归结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方面。结合这四个方面,《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一文提出的四个问题可以归结为:课程目标问题、教材组织问题、课堂教学问题、测试评估问题。作为一名语言学的著名学者,陆俭明对于语文教育的思考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位 作者认为:“关于定位问题的诸多争议,加之传统教育观念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致使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在区分了母语的“学得”和“习得”后,作者指出:整个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一基础性的任务。具体包括: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语文能力”、“文学素养”和“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语文能力”。对此,作者提出了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认为的听说读写范畴,认为“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这三个方面”。
第二,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
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以来沿袭文选型的思路。“所选的课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导致了“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尽管当前语文教材实现了“一纲多本”、“编审分离”的原则,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编写的内容,但目前各版本教材中雷同的篇目非常之多,教材编写的体例大同小异,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还未达到。为此,作者认为:从小学到高中,必须把“要符合童心的发展和需求、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能启迪学生对未知的追求、对语言美的感悟”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所选的课文(不求全部,但求多数课文)应该是:能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在语言文字上,得经得起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魅力的感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内容上说,能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第三,关于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认为,必须改变过去把课文讲解注意力只放在作者介绍和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的分析上的套路,必须改变课文讲解跟语文实践脱节,跟语文知识讲解脱节的做法。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包括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句式的运用等。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最后指出: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进行语言运用和语文知识的讲解,把“为什么”“能不能”之类的问题讲清楚了是会让学生得到实惠的,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样的语文课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这样讲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第四,关于测试与评估
对于“目前高考存在不科学的倾向”的问题,作者一笔带过,没有做全面的分析,只是提供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性思考,如把“把考客观性字词,改成规定在答卷或作文中写多少个错别字就要扣多少分”、“增加语言应用方面的主观题,减少客观题”等。
总体来说,文章尝试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