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把孩子引向哪里

作者:黄耀红  时间:2007/10/26 17:20: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41
  有这么个小男孩,读三年级,是个十足的小书迷。他喜欢历史和童话、幽默与笑话,特别痴迷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像“三国”“水浒”这样的古典小说,不像今天的白话,其中有大量的文言词句,还穿插着不少的古体诗词。这些都是一个三年级孩子不曾“学”过的。奇怪的是,这孩子常常沉醉于惊险的场面、有趣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里,他丝毫都不觉得有什么阅读障碍。 
  有一天晚上,孩子终于把《三国演义》的上中下三本全部读完。他静静地伏在桌上、歪歪斜斜地用铅笔写了四句读后感:“孙刘两军若联合,山河岂属曹家人。待到司马建西晋,为何只惜一关公?”短短四句诗,给孩子妈妈一个莫大的惊喜!她不明白:从来没人教孩子怎样写诗,他怎么能出口成“诗”?他怎么会想到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说不出为什么,他只是喜欢。他喜欢刘备、孙权、关云长,喜欢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喜欢让自己沉浸在充满悬念的故事中。至于诗歌,他看得多,自然能背;背得多了,自然想“写”。 
  在孩子自由阅读的世界里,兴趣之火一旦燃烧,所有的平凡都将铸成神奇。然而,同样是这个孩子,在“学校语文”的世界里,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平淡,甚而枯燥乏味。 
  每天放学之后,妈妈压着他背书,他背的不是铿锵有致的唐诗宋词,不是让人回味悠长的经典语言,而是一篇叫《画杨桃》的文章。孩子背得拖腔拉调、毫无感情。从那种背书的表情里,你根本找不到半点飞扬的灵性!也许在孩子心里,《画杨桃》远不如关云长手里的大刀那样令人神往! 
  临近考试了,孩子每天都要从学校带回一张试卷。这个能够读懂《三国演义》、读懂《水浒传》的聪慧孩子,却经常读不懂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这个可以自觉写诗的孩子,却经常面对试卷上的一条横线、一个括弧而眉头紧锁。 
  试卷上都是些什么题目呢?很优美的一篇童话,却被命题者从这里“挖”掉一个词,从那里“挖”走一个句子,然后让孩子去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子填空。好端端的一段话,命题者却有意打乱语序,让孩子去重新排列。而所谓“阅读理解”,最常见的问题是:划波浪线的句子中“这一个”是指代什么?某某句子能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此等等。 
  孩子不太会做,老是去问妈妈。别看妈妈在大学中文系做教师十多年,这些三年级的语文试题经常“难”住了她,好多题目实在太“古怪”了,真不知命题者长着怎样一颗与众不同的大脑!有道题这样问:划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孩子填了一个“高兴”,妈妈觉得有道理,没说什么。第二天,孩子却从老师那里得到了“正确答案”:第一句表达的是“感激”的心情,第二句表达的是“感恩”的心情。孩子的语气里洋溢着得到答案后的得意,妈妈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心想:“感恩”是不是一种“感激”?对于一个三年级孩子来说,这种区分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妈妈想来想去都不明白,最后愤愤地发出感慨:如此愚蠢而拙劣的试题只能说明命题者根本不知何为“语文”,也不知何为“阅读”。 
  给打乱的句子排序,知道“这”指代什么,能区分“感激”与“感恩”,编制诸如此类的阅读题目或许可以找得到一百个庄严而堂皇的理由,但孩子们一个漠然的眼神就足以将这一百个坚强的理由击得粉碎。命题者可以扪心自问:究竟在什么样的生活情境下,我们需要去给一堆乱七八糟的句子排序?谁会在你阅读的时候冷不丁地问:某个句子里的“这”指代什么?谁会无聊地让你去辨析“感激”与“感恩”的不同?一句话,做这些题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关系? 
  现实的情况却是,不管有没有关系,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测试里到处是这种“语文试题”。这样的试题及隐藏在命题中的“语文教育理念”,使得我们可亲可爱的母语已然异化成为除应试外永远派不上用场的“屠龙术”。这种指向“屠龙术”的阅读,实在比用“脚”阅读还要坏! 
  可悲又可叹的是,这样的“屠龙术”正凭借着考试的力量成为一种“霸权”,它正深刻地主导着孩子们的语文学习。 
  一个从经典阅读中收获着快乐的孩子与一个成天操练“屠龙术”的孩子,后者或许更容易在各类语文考试里获得高分。这是不是当下语文教育的悲哀?! 
  汉语文学里有着那么丰富的诗意与激情,那么美丽的联想与想像,那么深刻的启迪与感动,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都视而不见?为什么非要将这种了然无趣的“劳什子”教给学生呢?为什么要把“语文”处理成可以量化、可以分解、可以计算的“自然科学”? 
  语文教学,你究竟要将我们的孩子引向哪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