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085字。练习目的是通过小小说的猜读续写,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篇有练习说明及课型介绍,后面配有二十篇相关练习。 小小说的续写 在猜读续写中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编写者 相云
在猜读续写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可怎样使学生变聪明,又是一个让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专著——《为了使学生更聪明》中写道:
所谓“使学生更聪明”,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智慧,使他们成为“智者”,即:心智活泼,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王老师认为,一切语文活动(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活动,而语言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活动。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是思维能力的载体。而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个人聪明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抓住语文的这一特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使学生更聪明”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课最大的人文价值所在。
读到这段话,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维训练”,显然比知识传授重要得多;这就好像吃饭一样,想想有谁愿意吃别人硬塞到嘴里的东西呢?
于是,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寻找对中学生来说既有趣又有效的训练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验,我终于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方法——猜读续写。
具体做法就是,找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机智问答的小幽默,或情节曲折的小小说,由老师讲述,在结尾或关键处突然停下来,由学生把剩余的部分补充出来(或口头或书面),再与原作进行比较,小组或班内交流,评说优劣。
我曾经看过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一段话:“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大多数学生喜欢情节性强的作品;而他们自己却大多缺乏讲故事的能力,写作中也流于平淡,没有情节意识。但他们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如果给他们一个开头,一个情境,就像“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会引发出无数精彩的故事。
开展“猜读续写”这项活动好处很多。
首先,“猜读续写”,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由“苦”学转为“乐”学。
其次,“猜读续写”,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双向提高。
第一课时
课型一:
1.读小小说《京白梨》的前半段:
车站检票口前挤满了上下车的旅客和接送站的人,夹杂着出租车司机、旅社招揽生意的叫喊声。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在人流分散的路口,站着一位背包裹的老妇。她望着横竖交叉、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犹豫着。
“大娘,您……”我迎上去。
“俺到百草路。”
百草路,好熟啊。我上小学时写的那篇《百草路上的微笑》还获得了优秀作文奖呢,写我冒雨送一位去百草路探亲的阿姨。当费尽周折,找到了她的亲人时,阿姨感激地拉着我的手,笑着说:“谢谢你,小朋友……”并把那又甜又脆的京白梨塞到我的手里……
嘿,真巧,二十年后,又碰上了一位去百草路的老人。
2.提问:“同样的情景,在事隔二十年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把你的构思用笔写出来,使故事完整而富有意义!
提醒:小说的题目叫作《京白梨》,写作是要充分利用这一要素。
3.写好后开始交流。可能出现的结尾有:
(1) 情节几乎和二十年前相同,情景再现,重温童年的美好。
(2)“我”去送老大娘,路上发现,她正是“我”当年送过的那个阿姨;
(3)“我”再次做好事,老大娘认出“我”就是当年的小学生,又送了“我”京白梨;
(4)“我”做好事的心不变,老大娘却对“我”一路小心提防,生怕“我”抢了她的东西,到家后,从包裹里拿出一个京白梨感谢“我”。
4.评价续写的优劣,谈自己的看法。
(第四种最好,在对比中,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让人们感受到二十年间社会风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