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40字。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诗歌鉴赏题这个历来让人颇感头疼的考点,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这进一步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是请同学们不要惊慌,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完全能变难为易的。
高 考 主 要 考 点
诗歌语言:字词理解句意阐释 语言风格
诗歌形象:意象领悟物象作用 形象意义
诗歌内容:篇章主旨思想感情 志向趣味
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比喻、反讽、排比、对比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表现手法: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诗 歌重 要 特 征
1、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2、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
3、语言凝练,形象,含蓄。
古人概括的特点:
1、情随事迁,辞以情发
2、所言者月,所寓者心
诗 歌 鉴 赏 的 切 入 点
为准确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真正解读深邃而独特的意境,做好古代诗歌鉴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含义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
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在广泛丰富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这首诗从标题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再联系诗歌的内容,便可推知作者为无诸葛亮那样出兵北伐,恢复中原的帅才而忧伤,为自己壮志未酬鬓先衰而感愤。
2. 从诗歌描写的景色“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古人写诗文,常常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很多诗歌,其景色“冷”“热”往往就是作家情感变化的“晴雨表”。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廖,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上碧霄。
诗中“春潮”、“晴空”、“碧霄”勾画出一幅明快、清新的秋景图,从而使我们体味到作者赞美自然,热爱生活,努力进取的情态。
3. 从作家曲折多变的人生窥测诗歌的写作意图。
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复国,而南宋统治者腐败软弱,偏安一隅,不思恢复,辛弃疾空有一腔热血。在他的词中正反映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决心和壮志未酬,白发已生的哀叹。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诩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蠃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从诗歌中典故的含义探寻诗歌的主题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深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