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50字。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读书、作文时自觉注意语感。
二、了解文章高度概括与极尽敷陈的写法,体会跳脱、整散、长短、虚字衬垫及富丽夸张等语言特点。
三、了解古诗文的特殊句式。
教学设想
一、贯彻本人所主张的多读少讲、让学生自己体会的教学思想,用诵读为主、稍事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二、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内容讲解、疏通、熟悉。第二课时,强化记忆,分析、练习、背诵、默写。
预习要求:
查字典、正音、试读。思考题:①读了文章有什么感受?②想一想这种感受如何获得的③文章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多种手法,主要是音乐节奏感和内容本身。核心是最后一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是深远的,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和热门话题。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多少文章。我们刚刚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又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它的核心是“为国者无使为积戚之所劫哉。”今天,我们来欣赏、来品味杜枚的《
阿房宫赋》,看看同样是讲六国和秦的故事,杜枚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么的表达这个观点的。板书:《阿房宫赋》。
2.教师范读。
3.提问(即上面的预习思考题)调控,一般不做评价,上完全文再总结。
(二)逐层分析第一自然段
1.第一组,十二字。
提问1:写了什么?两部历史:一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兴盛史(《过秦论》《六国论》为此用了许多笔墨);一部阿房宫的建筑史。《史记》记载“发徒刑者七十余万人,输蜀荆地材皆至。
提问2:读四句有何感觉?斩钉截铁,短而有力,如铁锤敲钉,一个一个敲下去。
提问3:为什么有这个效果?
提问4:四个动词,若改为“六王毕焉,四海乃一,蜀山兀也,阿房始出”行不行?不行,这样就没有力度了,多一个字也不行。
小结:这四句十二字。强大的事件,用强少的笔墨,交待了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是建筑在多少人民的苦难之上的。一开始,就足下了基调,如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呐:—————。
2.读第二组。“覆压——骊山——流入宫墙”
释字:压:盖。沉重感,言其多;走:奔、通到。
分析:泼墨写意,勾勒出阿房宫的整体形象。
突出:高、广、位置。用长句,与第一组短句对比鲜明。释:溶溶:言其舒缓。二条大河流入宫墙,言其大。现代建筑群,亦未之有。
3.第三组。“五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过渡: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奇?下面就具体地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