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80字。
文本多元解读不要误入歧途
———《老王》教学案例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极力提倡“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创造性的阅 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脱离文本中心,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作为教师就要先学会解读文本并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要误入歧途。
关键词:多元解读 教师正确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1
走进新课改这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曲解误读,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文本的主要价值,以辞害意,忽视了文章的原生性、主旨性。近日我听了几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讨论激烈,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但老师的评价常常是模棱两可,甚至一“好”到底,试问文本解读虽然提倡多元化和独创性,但怎一个“好”字了得!难道“鲁提辖缺少修养,胡作非为,藐视法律”也好?难道“愚公移山蠢不可及,冥顽不灵”也好?○2难道这就是大胆探究,深入思考,多元解读?
如果这也叫创意阅读、多元解读,那我实在不敢苟同。《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教师不能满足于做学生讨论的旁听者,学生表演的欣赏者。教师的责任是不仅要善于组织一个充满生机、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更要善于在学生偏离语文学习主题、模糊文本价值取向、迷失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时,及时给学生以正面引导,告诉学生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把握要义,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此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正道。由此我不禁想起我在一节公开课上的“遭遇”。
《老王》是语言大师杨绛的作品,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文章都在诉说着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这篇文章内容并无深奥,却是很能感动人。于是选择这篇文章上公开课。
我很快设计好了教学方案,就围绕着“爱”和“善”两字展开,并颇是自得。先让学生轻声朗读。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很专心很投入,也许颇为文章中的“老王”而同情,为“我一家”的善良而感动吧。
然而也不时传来几声不和谐的“呵呵”的笑声。
真是毫无同情心,对老王这么可怜的人还笑得出来,肯定是几个调皮捣蛋的男生,我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也许是觉察到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吧,很快都识趣地收敛了笑容(还有一个在捂着嘴偷笑)。
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深刻体会了老王的不幸遭遇,对之表示深深的同情,对作者一家的善良之举颇为感动,并找到中心句“我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