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80字。
关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注释”
自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出现主观试题以来,“注释”作为试题的一部分便相应出现。随着自主命题的省市增多,“注释”的字数也日益增多,如2007年浙江卷诗歌鉴赏的注释达到76个汉字。据统计,2005、2006、2007三年高考诗歌鉴赏的注释情况如下:
高考年份 2005 2006 2007
试卷套数 16 17 18
注释套数 10 14 12
注释字数 166 204 409
为了避免猜题、押题,高考命题者避熟就生的命题意识逐步增强,于是生疏的甚至鲜为人知的诗词曲登上了高考舞台。相应地,注释也较多地出现。面对命题者给出的“注释”,考生应如何处理?又该怎样使用?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考试题探究经验,以2007年试题为例,在此略作解说,以期有益于下届考生。
一、 注释的类型: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注释,其类型大致有四种:
一是词句注。这种注释最为常见,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解释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如全国卷Ⅱ的诗歌材料是王维的诗《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其唯一的注释为“氛垢:尘埃”,目的是使考生能顺利地读懂诗歌首联的意思,明白雨后新晴,空气清新,天宇静洁。
二是作者注。此注释用以交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等,该种注释很重要,考生应当认真阅读。全国卷III卷的诗作是刘一止的《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琴棋的描述表现情怀。题目下有两个注释,其一是作者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这个注释中的“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是重要信息,暗示了诗人的性格特征——正直耿介,在理解诗歌“言志”的内涵上有着提示作用,考生回答第9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时心中有了依据。
三是题目注。此种注释主要用来解说和诗词题目相关的内容,为阅读作品、准确理解主旨提供帮助。如浙江卷的第二首词《人月圆》后有一注释: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命题者用它来交代词人吴激写《人月圆》的情形,以及何谓“人月圆”。考生读了注释之后自然体悟到吴激有着“天涯相逢沦落人”的无限感慨,通过词作含蓄地抒写亡国之痛。
四是背景注。它主要用来交代写作时间以及写作背景。湖南卷考查的是王安石的七律《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为了让考生解题时有所依循,命题者给出了题目注和背景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仔细阅读注释之后,考生就能快速理解颈联“三年隔”“万里行”饱含的悲怆之情。
二、 注释的作用:
对题目的注释,考生必须认真关注,因为大多数注释常常提供解题的相关信息。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