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3270字。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以前当学生的时候,每当老师要上文言文,就觉得无聊。一整节课,老师在上面讲得是滔滔不绝,而坐在下面的学生则是昏昏欲睡。现在,自己当老师了,也去听了其他老师的一些课,发现在上文言文的时候,大多数老师还是遵循传统教学,在每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中都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逐字逐句的给学生翻译,让学生一遍一遍的背诵记忆。在刚开始教文言文的时候,我也曾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但是,在上过一篇课文之后,我发现学生对古文没有兴趣,而且我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失去了兴趣。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我们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自读能力的培养,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古文模式。课标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对于浅易的文言文,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于是我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力求创设一种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对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材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册语文课本的一篇选文,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荆轲这个人物。而学生也曾在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看过荆轲刺秦王这精彩的一幕。于是,在学习篇文章时我决定在教学模式上作一些突破。
【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和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2、组织学生重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重现荆轲刺秦一幕,从中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2、难点: 正确评价荆轲的刺秦行动。
三、教学设想
1.由于课文已经在前两课时讲读完毕,所以这一课时重要是引导学生评述荆轲和重现刺秦一幕。
2.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把获取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和师生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此外,还请部分同学参与刺秦场面的表演,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
1、主要为指导学生排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
2、搜集有关荆轲刺秦王的相关图片,以及对这个时间的评价。
五、教学步骤:
⑴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 我们上两节课已经讲解完课文,为了加深理解、巩固学习,我们这节课重点探讨荆轲的性格特点和评述荆轲,并且表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
⑵进入课文
1、简单明确地复习前课文所讲授重点文言字词句。
2、请学生饱含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明确: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廷刺秦王——荆轲被斩。
3、、开展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
讨论内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4、师生分析重现荆轲刺秦的过程。
明确: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
5、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