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4740字。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
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
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公元1080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凄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赋》,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三、学生听配乐朗诵课文
边听边思考:1、《赤壁赋》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2、文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1、生:洒脱 深邃 抑扬顿挫
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2、情感是先乐后悲,由转悲为喜
师: 情 乐—悲—喜(板书)
四、内容赏析:抓住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来分析
(一)问:作者为何而乐?
生:因为景美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