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8800字。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原定是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我都已经准备好了。香港老师建议这节课改上《听陈蕾士的琴筝》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我了解了一下,香港的老师觉得这篇课文最不好教,香港的学生也最不喜欢这篇课文。那天我接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因为我们内地的教材没有这篇课文,这个作者及文中提到的演奏家陈蕾士在香港可能很有名,但是我没听说过。我在网上搜索到一句话,这可以证明你们老师所言不假。那天香港这边通知我改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网上搜索课文,发现网上有香港同学说的一句话,他批评他的同伴讲了一句话很玄,很难懂,说道:“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这句话很玄、很难懂,也许比《听陈蕾士的琴筝》更叫人摸不着头脑……”
“也许比《听陈蕾士的琴筝》更叫人摸不着头脑!”这可以证明你们老师说的话的准确性。这篇课文香港老师不喜欢教,学生也不喜欢学。
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仔细分析了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同学和老师不喜欢这篇文章或者说觉得这篇课文摸不着头脑。我想原因比较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以诗为代表,很多艺术形式跟我们所接触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它采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段,让我们觉得不大熟悉。它的写作形式,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跟我们所了解,所熟悉的东西有一定距离。这是一般艺术创作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叫陌生化。所以我们觉得很陌生,用词陌生,句子形式陌生,反映的内容也陌生,所以我们觉得摸不着头脑。
那么,艺术有没有“头脑”呢?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摸摸艺术的“头脑”。所以这节课我把这节课取名为“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同学们,对此文摸不着头脑,就是对这个“陌生化”不太了解。这首诗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通感、象征、比拟、比喻等等,让我们觉得这首诗跟我们的生活距离很远。今天,我们想跟同学们一起,以这首诗为例,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规律,共同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实际上古今中外很多诗歌开始读的时候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音乐,刚开始听的时候也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它们的陌生化手段不了解。这是开头话。
二、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