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6150字。
《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
执教/洪湖市庆丰中学 万其祥
点评/肖建新
【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阅读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②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理清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实施过程】
一、导入
师:【亮出尚没开花的水葫芦】同学们!老师为今天的语文课堂引入了一种植物,谁认识?
生1:猪耳朵!
生2:水葫芦!
师:看来大家对这种填塞我们洪湖水塘沟渠的植物都很熟悉。你看,它的茎两头细,中间粗,是不是像个葫芦?它的叶子尖尖地向上翘起,的确有些像猪耳朵。其实这种植物还有一个更美的名字:凤眼莲(出示玻璃缸中开花的水葫芦)。据有关资料记载,凤眼莲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884年,它作为观赏植物被带到美国的一个园艺博览会上,当时被预言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1901年作为观赏花卉引入中国。它在野外长势旺盛,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猪饲料加以推广;又因为它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水体净化植物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由于人们对于它的种植缺少控制,水葫芦一味疯长,它的危害日渐凸显:(出示相关多媒体画面)昆明滇池旅游景区设施因水葫芦成片生长封锁水道而被废置;水中鱼类因水面被水葫芦覆盖无法呼吸而成片死亡;还有研究结果表明,水葫芦在净化污水时吸收的有害物质不能被分解,最后都沉入水底对土壤造成污染;秋季水葫芦的根叶迅速腐烂之后污染水源。如何认识像水葫芦一样的外来物种的功过并合理地利用它?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多媒体出示课题)
【点评:以学生熟悉的水葫芦这一实物导入课文,直观可感,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水葫芦的利与弊,把“生物入侵者”放到外来物种的引入这个大背景下,为课堂全面、客观认识“生物入侵者”设下铺垫,立意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