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19
- 资源简介:
约4560字。
《赤壁赋》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2、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完成《步步高》(必修2)p63语言知识积累;
2、作者简介、背景展示及文体知识见《步步高》p64“文本常识积累”。
苏轼: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即“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此四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3、补充资料:
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给原文批注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 )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格为: )。少焉,月出( )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句式为: )。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句式为: )。浩浩乎如凭虚( )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 )歌( )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句式: ),倚歌而( )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