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导学案(8份)
- 资源简介: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检测试卷(四)+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4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5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6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7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8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9课+Word版含答案.docx
第14课 《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及《诗经》中的名句。2.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3.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姝( ) (2)俟( )
(3)城隅( ) (4)踟蹰( )
(5)娈( ) (6)说怿( )
(7)归荑( ) (8)氓( )
(9)蚩蚩( ) (10)愆期( )
(11)将子无怒( ) (12)垝垣( )
(13)卜筮( ) (14)桑葚( )
(15)汤汤( ) (16)咥( )
(17)隰( )
答案 (1)shū (2)sì (3)yú (4)chí chú (5)luán (6)yuè yì (7)kuì tí (8)ménɡ (9)chī (10)qiān (11)qiānɡ (12)ɡuǐ yuán (13)shì (14)shèn (15)shānɡ (16)xì (17)xí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搔首踟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女其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贻我彤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洵美且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匪我愆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乘彼垝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无与士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躬自悼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美丽 (2)等待,等候 (3)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4)美好 (5)赠送 (6)的确,确实 (7)错过期限,指拖延婚期 (8)乘,登上;垝垣,倒塌的墙壁 (9)迷恋,沉溺 (10)差错,诗中指爱情不专一 (11)没有定准 (12)躬,自身;悼,伤心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怿女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牧归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子无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犹可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隰则有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诗中代指“彤管”
(3)通“馈”,赠送 (4)通“毋”,不要 (5)通“吁”,感叹词
(6)通“脱”,解脱 (7)通“畔”,边,岸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氓之蚩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流氓。
(2)泣涕涟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鼻涕。
(3)至于暴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4)体无咎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身体,有时指身体的一部分。
(5)总角之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酒席,宴会。
答案 (1)民。诗中指女主人公的丈夫。(2)眼泪。(3)到了……的地步。(4)卦象,即占卦的结果。(5)欢乐。
……
单元检测试卷(四)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答案 A
解析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表述错误。第二段中说诗歌用以“颂美或讽谏”,发泄、申诉冤屈或不幸,可见《诗经》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含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答案 C
解析 C项与第四段中“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的内容不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答案 B
解析 第三段中说宋国人民做了歌儿对华元唱,可见“徒歌”并非都“没有曲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 雨
梁遇春
①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唯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