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导学案(6份)
- 资源简介: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版(豫宁)专用配套文档: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版(豫宁)专用配套文档: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版(豫宁)专用配套文档: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单元检测试卷(四)+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版(豫宁)专用配套文档: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第10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版(豫宁)专用配套文档: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第11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版(豫宁)专用配套文档: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第12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版(豫宁)专用配套文档: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第13课+Word版含答案.docx
第10课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篇。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体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理解赋的文体特点,赏析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壬戌( ) (2)窈窕( )
(3)桂棹( ) (4)嫠妇( )
(5)愀然( ) (6)江渚( )
(7)蜉蝣( ) (8)枕藉( )
(9)横槊赋诗( ) (10)山川相缪( )
(11)酾酒临江( )
答案 (1)rén (2)tiǎo (3)zhào (4)lí (5)qiǎo
(6)zhǔ (7)yóu (8)jiè (9)shuò (10)liáo (11)shī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凭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遗世独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沧海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杯盘狼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凌空驾风而去。
(2)遗弃人世,超然于物外而无牵无挂。
(3)像细丝一般延绵不绝。
(4)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
(5)大海里的一颗米粒,形容非常渺小。
(6)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形容宴饮后桌上零乱的样子。
(7)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4)歌窈窕之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女子)文静而美好,②(妆饰、仪容)美好,③(宫室、山水)幽深。
(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答案 (1)天上的斗宿和牛宿。斗,南斗。牛,牵牛。
(2)白茫茫的水气。
(3)旷远的样子。
(4)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
(5)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如纵一苇之所如: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如期完成:
(2)属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举匏尊以相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固固一世之雄也: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时不利兮骓不逝:
答案 (1)到……去/好像/比得上/按照 (2)劝酒/劝酒/通“嘱”,嘱咐/隶属/亲属/类 (3)本来/险固/使动用法,使……稳固/顽固 (4)流逝/通“誓”,发誓/去,消失/跑
4.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
单元检测试卷(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答案 C
解析 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
B.“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的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了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 C
解析 “对比论证”说法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D.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孝”与“不孝”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
答案 D
解析 “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