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47
- 资源简介:
约2050+3720字。
1.以哀怨中带着热切希望的感情慢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理解和品析重要诗句,学习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在章法、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理解和品析重要诗句,学习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在章法、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请问:有关描写江南的古典诗句你知道哪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的,江南是个古典秀丽的地方。那里有小桥流水人家,那里有古朴的乌篷船,那里有绝版的周庄,那里有水秀的江南女子。那里的美说不完,那里的秀道不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同走进江南的雨巷。
先观看朗诵视频,而后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见《雨巷》朗诵视频)
雨巷,即下着绵绵细雨的小巷,是诗中“我”与“丁香姑娘”相逢又擦肩而过的地方。用这一意象作为诗题,引人遐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因《雨巷》一诗声名鹊起,因此又被称作“雨巷诗人”。作为中国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他诗歌中蕴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他的诗歌尤以其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诗歌作品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还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到“夜的深渊”。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的境地,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架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诗歌中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自由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欧洲的一种诗体。其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我国“五四”以来的
……
1.通过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中“姑娘”“雨巷”“油纸伞”的象征意义。
2.品读诗歌,鉴赏诗歌所用的复沓、叠句和象征手法,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领会诗的象征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出现。这样就制造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舒缓悠扬。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性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戴望舒这种对新诗音乐性的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结束。此后,他开始了“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语),走向对诗的内在情绪韵律的追求。他的另一首著名诗篇《我的记忆》,就是这种追求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戴望舒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追求,但这决不能否认《雨巷》对新诗音乐美尝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