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8210字。
单元导读:传记
一、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特点:真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本质特性。它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使之显得有血有肉。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二、传记的分类
从创作方法看:历史性传记、传记文学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传记、评传 (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他的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从叙述人称看:自传、他传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布衣总统”孙中山》
陈廷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认识传记的文体基本常识,含义以及类别、特征等。
2、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深入了解布衣总统孙中山的为人与作风,学习其甘于淡泊,胸怀大志的品质。
3、理解并学习传记中以小见大的基本写法和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1、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创作过《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等著名传记。在传记界素有"南叶北陈"(即"南有叶永烈,北有陈廷一")的说法。
2、孙中山:又名孙文,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