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13
- 资源简介:
约3640字。
《前方》教案
一、导入
用PPT放映摄影照片《前方》,请同学们谈谈对于这张照片的理解和联想。
这张照片是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它的名字叫作《前方》。请同学们结合它的名字想一想,照片中的“前方”指的会是哪里?
看来这张照片让同学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一位作家也同样被这张照片引出了万千思绪,而他用笔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写就了一篇名作。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写就的摄影散文,看看从这张照片中他又看到了什么,据此他又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
二、相关介绍
所谓“摄影散文”,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的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PPT展示)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其审美特点是具有摄影的视觉性。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表现的、运用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地综合艺术形式。
摄影文学取得长足发展与时代的特点有关:新的传媒技术、复印技术为摄影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照片与文字的互动联姻;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阅读报刊时往往是"新闻看标题,副刊看照片",这促使报刊在文字之外还要用照片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所谓"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促使文学与照片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
三、整体梳理
请同学们先花三分钟的时间较快速地浏览全文,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划分。
明确: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从《前方》这幅摄影图片切入;
第二部分(第2-11节),作者展开联想,写下他的感想、感触;
第三部分(第12节),又回到照片所展示的画面。
四、文本细读
1、首先阅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
明确:作者通过猜测画面中人物的行动目的,归纳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之所以走在路上是因为内心不可抑制的离家的冲动。作者籍此展开下文,阐发议论。
2、接下来浏览第二部分,即作者抒发自己感悟和联想的部分,四人小组讨论,在这一部分中曹文轩提出了哪些核心观点?
明确: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
3、无论归家还是远行,它的前提都是离家,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疑问是人为什么要离开家?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