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3590字。
教学设计
边城
沈从文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和方法
泛读与精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通过导读,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思路方法】
课文篇幅较长,主题深刻,所述生活与学生有一定距离,节选部分又不能反映全貌。因此,须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分析景物特征、风俗特点、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同时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理解主题之后,拓展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达成人文教育的目标。
【教学重点】
节选的四个部分中,风物人情之美得到成分体现,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从而联系现实,比照自身,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
教读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感悟体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时代喧嚣浮躁,中华大地掀起巨大的声浪,汇成血泪凝聚的命运交响,飘荡在破碎的山河。然而,就在这似乎要吞噬一切的旋律中却也有一支清音,如涓涓细流,默默滋润着华夏的文化传统;如温暖之手,轻轻抚慰那个时代人们脆弱的魂灵。它就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很多同学告诉我,读完那隽永的文字,处处都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美”,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弥漫着浓郁的边地气息的山村,走入这海市蜃楼般缥缈美丽的湘西茶峒吧。
二、感受分析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边城之美,到底美在哪里?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1)风景美:
《边城》课文较长,请同学们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