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24
- 资源简介:
约4600字。
《雨巷》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课前检查优美语段背诵:3个同学(一组一个)
(课前导背)
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那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一处处美妙的意境总会让我们沉浸其中。现在就让我们高声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徐志摩,开始!”(课件1:柔柔康河情,悠悠雨巷意)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走进戴望舒的内心情怀。(课件2:题目)
二.学习目标(课件3)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吟咏诵读,背诵全诗
品味意象,揣摩情感
三.了解作者(课件4)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关于戴望舒的介绍
四.走进雨巷,感知初读(课件5:诵读诗歌)
(一)自由读:结合注释,整体感悟
(二)指名读:
1.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完成诗歌的朗读,第一位同学读前三节,第二位同学读后四节。请大家标注读音不准的字词。
2.有没有读音不准的地方?(学生正音)
第一次读完这首诗,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请同学带着这种感情齐读全诗。
(三)齐读:把握感情基调
(四)分析意象,读出情感
《雨巷》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诉说了一个忧伤的故事。细雨迷蒙中,镜头转换间,一个美丽的故事开始了。请一位同学朗诵这首诗歌,大家边听边想象这个故事。(课件6)要求:同学们记下来(画面——意象——情感)分成四组,每组派一个代表。
(课件7:配乐朗诵)
她读得舒缓、深情、让人陶醉。刚才你在听读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交流,明确(课件8:描画面——品意象——析情感)
生1: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雨巷,他遇见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向他走近、经过、又走远,最后消失不见。
生2:我脑海中的画面和刚才那位同学有点差别,我看见诗人在雨巷独自徘徊,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模模糊糊地向他走近、经过他身旁、又走远最后消失不见,最后,仍然只有诗人独自在雨巷徘徊、惆怅。
(五)解读本诗的意象
本诗意象:油纸伞、雨巷、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