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150字。
走进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背景描述】
教学分析: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者,2017年考纲调整,阅读量增大,阅读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整本书阅读,学会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情分析:任教两个班学生阅读状况参差不齐,喜欢阅读的学生,有些自觉、自发地读书,喜欢读故事,有初浅的鉴赏能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如同一张白纸,许多学生甚至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走马观花、浏览式阅读,不动脑思考,也不会思考。整体上讲,阅读的综合能力不高。《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17个章节以及附录、书信构成,每个章节讲述一段经历,一个故事,篇幅长短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设想:一、集中时间读书,便于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二、任务驱动,督促学生阅读。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学习活动设计】
一、走进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它正好介绍撒哈拉。她看了一遍,就莫名其妙有一种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想回到这片大地。撒哈拉沙漠的魅力如此大,就需要对它有一个了解。
1、收集撒哈拉的资料。要求收集撒哈拉沙漠的基本资料,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状况、历史文化、经济状况、交通状况、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简要了解“神秘的撒哈拉”,形成撒哈拉“初印象”。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介绍撒哈拉,谈自己的认识,为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提供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2、制订阅读日计划。《撒哈拉的故事》一书内容分章节讲述作者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见所闻,让学生利用寒假两天读一个章节,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做摘抄笔记,谈自己的阅读感想,每次打卡上传作业,为课前演讲或朗读做好准备。
3、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引导学生对本书经典语段、
精彩故事、书中相关沙漠介绍等通过仔细构思设计,增强宣传力度,一是吸引读者,二是激发学生兴趣。
二、走近三毛
通过对撒哈拉的了解,学生对它的描述是“天堂”,也是“地狱”,引导学生走近三毛,看看三毛将在这里的生活过成了什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