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时,约2380字。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结构。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找诗眼、找重点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多媒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他的作用。
(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多媒体——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