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1
- 资源简介:
约4750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今天我们开启一段旅程,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两首。先请大家自由读第一首,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先自读,探索技巧)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读展示一下?
(学生推荐代表朗读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恰当吗?好吗?为什么?
生:同学朗诵的速度还可以再慢一点,低沉一点
生:“独”“怆然”“涕下”提示我们朗诵的时候可以一种孤寂、痛苦的心情来读
生:这是一首绝句,可以用“二三”的节奏来读。
师:打断一下,《登幽州台歌》真的是一首绝句吗?
生:不是。
师:是的,它不是绝句。它是一首古体诗,从题目中的“歌”可以得知。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类似的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师:诗歌以精准凝练、整齐工稳为美,而这首诗中重复出现了“不见”,前后字数也不同,能不能改成这样?读一读,想一想(屏显)
前不见古人,后难逢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男女生互换比读)
师:你喜欢原诗还是改变后的诗?为什么?
生:我喜欢原诗,多了一个“之”一个“而”,读来语气更舒缓,像叹息,而且抑扬顿挫。
生:我也喜欢原诗,重复“不见”,更见诗人的孤独、伤感。
师:大家很聪明,感悟的很好。建议你读这首诗的时候采用“一二二”节奏处理,这样更有助你读出诗歌的韵味。
(学生自行朗读操练,并齐读展示)
师:学习诗歌,除了第一步“吟诵”,还有必要进行“译读”,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领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或主旨。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为这首诗做个注解吧,直译或意译。
(结合书下注释,学生思考,二人合作,准备译读。)
生: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悠悠天地无限,我满心孤独,止不住悲伤热泪纷纷。
师:在这位同学的翻译中,他把“古人”“来者”翻译成了什么?
生:“古人”---古代招贤的圣君;“来者”---后世求才的明君。
师:这个翻译十分正确,它关注到了注释中对“幽州台”的一段介绍。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