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2440字。
11、《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结构特征,学习本文结构规范的特点。
(导学案《阅读技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体会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欣赏新闻的价值,能联系生活,进行创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
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导读《天地九重》之序言《我和我们》)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结构特征,学习本文结构规范的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体会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视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结构特征,学习本文结构规范的特点。
(导学案《阅读技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体会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欣赏新闻的价值,能联系生活,进行创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
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导读《天地九重》之序言《我和我们》)
二、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人们几千年的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三、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结构,理清本文脉络。
导语(第1—3段):点明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地点及场面。
主体(第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结尾(第27—30段):照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时间事件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钱学森等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草案;
1960年,我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