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49套)
-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原卷版).docx
易错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解析版).docx
易错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信息比对不准(解析版).docx
易错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信息比对不准(原卷版).docx
易错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解析版).docx
易错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原卷版).docx
易错点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推断题抓不住关键词句(解析版).docx
易错点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推断题抓不住关键词句(原卷版).docx
易错点05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理解不清(解析版).docx
易错点05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理解不清(原卷版).docx
易错点06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图表不明要点(解析版).docx
易错点06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图表不明要点(原卷版).docx
易错点07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概括要点失当、缺乏整合(解析版).docx
易错点07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概括要点失当、缺乏整合(原卷版).docx
易错点08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论述角度和侧重点(解析版).docx
易错点08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论述角度和侧重点(原卷版).docx
易错点09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缺乏共同话题意识(解析版).docx
易错点09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缺乏共同话题意识(原卷版).docx
易错点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不能根据概念的内涵判断外延(解析版).docx
易错点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不能根据概念的内涵判断外延(原卷版).docx
易错点11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访谈、科普类文本特征答题不能有的放矢(解析版).docx
易错点11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访谈、科普类文本特征答题不能有的放矢(原卷版).docx
易错点1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选项重心,盲目对读(解析版).docx
易错点1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选项重心,盲目对读(原卷版).docx
易错点13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抓不住要害,塑造手法、作用不全(解析版).docx
易错点13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抓不住要害,塑造手法、作用不全(原卷版).docx
易错点1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解析版).docx
易错点1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原卷版).docx
易错点1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不具体(解析版).docx
易错点1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不具体(原卷版).docx
易错点1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标题层次性差(解析版).docx
易错点1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标题层次性差(原卷版).docx
易错点17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不全(解析版).docx
易错点17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不全(原卷版).docx
易错点18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章结尾作用探究不全面(解析版).docx
易错点18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章结尾作用探究不全面(原卷版).docx
易错点19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作用分析不全面(解析版).docx
易错点19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作用分析不全面(原卷版).docx
易错点20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理不清文章线索(解析版).docx
易错点20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理不清文章线索(原卷版).docx
易错点2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解析版).docx
易错点2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原卷版).docx
易错点2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句子意蕴理解肤浅(解析版).docx
易错点2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句子意蕴理解肤浅(原卷版).docx
易错点23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主旨理解牵强(解析版).docx
易错点23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主旨理解牵强(原卷版).docx
易错点2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语言风格、不能准确阐释文本特征(解析版).docx
易错点2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语言风格、不能准确阐释文本特征(原卷版).docx
易错点25 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解析版).docx
易错点25 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原卷版).docx
易错点26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准确,推断出错(解析版).docx
易错点26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准确,推断出错(原卷版).docx
易错点27 文言文阅读之忽视原文细节文意理解错误(解析版).docx
易错点27 文言文阅读之忽视原文细节文意理解错误(原卷版).docx
易错点28 文言文阅读之不明句式、结构、词义、用法,硬译错误(解析版).docx
易错点28 文言文阅读之不明句式、结构、词义、用法,硬译错误(原卷版).docx
易错点29 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解析版).docx
易错点29 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原卷版).docx
易错点30 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解析版).docx
易错点30 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原卷版).docx
易错点31 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解析版).docx
易错点31 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原卷版).docx
易错点32 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解析版).docx
易错点32 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原卷版).docx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解析版).docx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原卷版).docx
易错点34 诗歌鉴赏之风格解说含混(解析版).docx
易错点34 诗歌鉴赏之风格解说含混(原卷版).docx
易错点35 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解析版).docx
易错点35 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原卷版).docx
易错点36 诗歌鉴赏之架空文本泛泛而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易错点36 诗歌鉴赏之架空文本泛泛而谈(解析版).docx
易错点37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辨别模糊(解析版).docx
易错点37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辨别模糊(原卷版).docx
易错点38 语言表达之成语辨识不清(解析版).docx
易错点38 语言表达之成语辨识不清(原卷版).docx
易错点39 语言表达之不明病句类型及辨析方法(解析版).docx
易错点39 语言表达之不明病句类型及辨析方法(原卷版).docx
易错点40 语言表达之不明标点符号用法(解析版).docx
易错点40 语言表达之不明标点符号用法(原卷版).docx
易错点41 语言表达之不明语句衔接要求-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易错点41 语言表达之不明语句衔接要求解析版).docx
易错点42 语言表达之不明补写语句方法(解析版).docx
易错点42 语言表达之不明补写语句方法(原卷版).docx
易错点43 语言表达之不明压缩语段技巧(解析版).docx
易错点43 语言表达之不明压缩语段技巧(原卷版).docx
易错点44 语言表达之不明句式变换规则(解析版).docx
易错点44 语言表达之不明句式变换规则(原卷版).docx
易错点45 语言表达之不能结合文意分析修辞效果-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易错点45 语言表达之不能结合文意分析修辞效果(解析版).docx
易错点46 写作之不完全符合题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易错点46 写作之不完全符合题意(解析版).docx
易错点47 写作之结构不严谨-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易错点47 写作之结构不严谨(解析版).docx
易错点48 写作之内容不充实(解析版).docx
易错点48 写作之内容不充实(原卷版).docx
易错点49 写作之缺乏创意(解析版).docx
易错点49 写作之缺乏创意(原卷版).docx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识命题陷阱
【典例分析】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吸收了先哲的思想智慧,但主要来自他本人的生活体验;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是停在纸面上,而是诉诸实践;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慧的火花,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陶诗和玄言诗不同,玄言诗并没有写出切身体验的哲理,只是抄录道家之旨也没有诗意,而陶诗则是活生生的富有哲理的诗。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特点表明,陶诗虽未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但已不再是玄言诗,在诗史上有其卓然独立的品格。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可以这样概括: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那么,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诗人陶渊明什么呢?
首先是异乎寻常的慧眼。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而在陶渊明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包含理趣和人生的真谛。说陶渊明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似乎还不确切;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技巧,而是慧眼之慧见,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才能随处见到常人见不到的“理”。陶诗缘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这理带有普遍意义,既不游离于情景事之外,也不像玄言诗那样作为一个尾巴拖在诗的最后,而是融化在情景事之中。
其次是超然悠然的心境。有不少诗人作诗是在激昂慷慨之际引吭高歌,所谓激愤出诗人。陶渊明偏不然,他是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虽然他的血也沸腾过,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吟咏他的诗句。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
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使他把诗看淡了。他既无逞才祈誉之心,更不存以诗求闻达、功名之意,不在乎诗的有用与否,妙与不妙。他吟诗是借以“自娱”(《饮酒序》),没有什么苦苦的经营,也没有刻意的雕饰。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那样为“春风又过江南岸”的一个“过”字改了又改,或者像王之涣、高适等人旗亭画壁计较高低,这类事在陶渊明是不可想象的。他自然而然,无意为之,而莫不成为佳作。
前人异口同声称赞陶渊明的自然、平淡和真淳,以为臻于诗之极致,有人还极力效仿他。能真正体会他的好处已经不容易,仿而效之就更难了。看王维的《与魏居士书》,他与陶渊明大异其趣,没有陶的境界,怎能学到陶的真谛呢?盂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三人的诗也只有陶渊明的平淡而没有达到陶诗的深邃,陶诗岂是可以仿效的吗?陶诗岂是可以从字面上仿效的吗?没有陶渊明那种对宇宙和人生的彻悟,那种不以诗为诗的超脱态度,单从风格、字句上学习是学不好的。
哲学思维、科学思维和诗(艺术)的思维,是人类的三种既相关又不同的思维方式。诗的思维是具象的、感性的,而且常常是跳跃的、片断的,本不大适合作哲学的思考,(乙不)的思考,然而陶渊明巧妙地把两者融会在一起了。他的思考在当时支持他不与腐朽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干净净的度过了一生。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和力量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人站立起来。
(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吸取先哲智慧,具有实践性和顿悟性,具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鲜明特点。
B.陶诗舍弃“伪我”追求“直我”在诗意和表达的哲理上都有更高的境界和品格。
C.陶渊明有一双慧眼,能从具象中看出人生真谛,这使他获得了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
D.因为没有超脱的作诗态度,王、孟、韦、柳诸人学陶诗的风格却不得陶诗真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既指出其鲜明的特点又对其内容进行了精准而深刻的概括和评析。
B.文章从异乎寻常的慧眼和超然悠然的心境两方面论述了陶渊明深刻哲学思考给其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
C.文章将杜甫、王安石、王之涣等人与陶渊明作诗进行对比,意在表明陶渊明作诗自然真淳。
D.文章通过呈现诗的思维与哲学思维之间的差异,彰显了陶诗能巧妙融合诗与哲理是非常难得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玄言诗之所以缺乏诗意,与它未能将哲学思维与诗的思维有机融合大有关系。
B.陶渊明以返归“真我”应对社会腐朽,这既完善了自身道德,又医治了社会痼疾。
C.激昂慷慨的边塞诗虽令人沸腾,但不如悠然淡泊的田园诗,二者相比,高下立现。
D.若能吸取陶渊明哲学思考中的精神成果,就能帮助当下人们摆脱物欲的奴役。
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如1题中的A项,就删掉了原文中的“类似”这一信息。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或者可以添加原文没有的信息,造成无中生有或得出没有根据的判断。如3题C项“但不如悠然淡泊的田园诗,二者相比,高下立现”就属于添加的多余信息。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改变原文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
……
易错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掘与保护,据统计,出土或收藏次数有35次之多。对中医出土文献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理清我国早期中医药思想文化的面貌,更有利于坚定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
中医出土文献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中医出土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竹简、木简、木牍以及缣帛,其中简和牍的区别主要在于“简”为细长条形,可写一或两行字,常用绳子编联;“牍”则为宽大片状,可写多行文字。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为五书合为一卷的“帛书”,《十问》《合阴阳》为两书合为一卷的“竹简”,《杂禁方》为“木简”;甘肃武威汉代医简主要为“医方”,则由七十八枚竹简和十四块木牍构成。可以说,这些出土的中医简帛、简牍文献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简牍制作工艺、书法艺术价值,向世界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文献、文字水平,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医学面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中医出土文献展现中国原创力量。中医思想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如先秦两汉简帛医书在论述身体观中直接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引入,并结合了中医学对身体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医学特色的身体观,即是一种气化的身体、数术的身体、中和的身体、比喻的身体、结构的身体。以气化身体观来说,“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起点,被先秦诸子用来阐释或实践各家的理论工夫,如老子的“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的“浩然正气”等。“气”作为身体与自然沟通的媒介,是“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现,简帛医书也常用“气”进行身体论述,主要体现在“化生”“筑形”“决死”三个方面。除传统“天人合一”外,在成都天回汉墓出土的医简出现“通天思想”,这是中医学的原创,以“通天”的生命认识为核心,将人体的呼吸、五行、五脏、五色、经脉等贯通连属,成为中医诊法理论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
中医出土文献守卫中华民族健康。中医出土文献主要以“医方”“医经”为主,这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基本相符,根据现代学科分类,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药学、养生学以及临床各科的治疗等。临床各科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骨伤科、肛肠科、传染病等,充分说明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已经应对各科疾病,并积累了大量的医方,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中医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与传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同时代或者更早的医学典籍,它们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的总结,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的守卫者。
中医药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传世经典为核心的医学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逐步揭开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学面貌,无论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还是其中蕴藏的“道”(思想文化)和“术”(医学技术)的价值,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也在继承和创新中,以应对这个时代的需要,这就是传统文化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摘编自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区别“简”和“牍”,是为了论证“牍”因为字数多而比“简”更重要。
B.文章引用老子和孟子关于“气”的理论,能更好地揭示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模式,分述部分的内容在逻辑上则形成层进式关系。
D.文章末段既点题,又回应首段,再次强调中医出土文献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本事大”往往是“英雄”的第一概念,最直接的表现是“武功或者法术高强”。但是英雄并不是一个技能概念,而是一个行为概念——学会七十二变之后的孙悟空并不能立即成为英雄,直到他用七十二变的能力降妖除魔后才成为了英雄。1982年,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了救一位69岁坠入粪池的工人献出生命后引发全国大讨论。那个年代,大学生有多金贵众人皆知,于是“金子换石头,值不值”的论题就显得扎眼。“值不值得”的论调是一个逻辑偷换:把行为偷换为技能。因为在这场交换中,他们把“人”视作了可以估价交换的
易错点49 写作之缺乏创意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晓景作为村里飞出的第一位大学生,毅然回到家乡,认为乡村一样大有可为。面对亲人的反对,旁人的不解,她没有退却,而是带着娃娃种大棚、追赶风向搞电商、“赠鸡还蛋”助脱贫……12年间,“就想为农村做点啥”的初心不变,齐晓景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选择:从村里的致富领头雁,到十里八乡“谢不够、离不开”的好闺女,齐晓景找到了飞翔的意义与追寻的价值,把青春献给家乡,值!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像齐晓景一样选择了返乡创业。他们到基层去,到乡村去,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视野和理念,为乡村带来生机与活力,也收获了青春的无限可能与滚烫炙热的人生。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国之所需 心之所向
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的确如此,面临不同的就业选择,我们又当如何权衡?是看重“钱途薪酬”,还是关注发展空间、施展个人才华?抑或放弃这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责任在心,心怀家国,国之所需,心之所向。
毕竟,只重薪酬,不过是眼前之计,钱财为生活所需,但绝不能成为毕生的唯一追求。如果就业之时,为了高薪酬,到大城市、大企业中去,难免局限了自己。人生触手可及,目之所见,即为未来,独为了“钱途”而打拼岂不失去了真正“前途”。前途无限,施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