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之《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联读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8/28 14:54:4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120字。

  【新教材单元设计】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
  第三课时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学习目标】
  1.圈点勾画,梳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两篇中的核心概念和作者的观点,理解并做批注。
  2.理解文字为何在乡土社会中作用不大,学习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论证结构。
  3.通过比较阅读,梳理两篇章节之间的联系。
  4.运用所学理论解读社会文化现象,结合实际思考文字下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提炼作者的观点,梳理论证思路,运用所学理论解读社会文化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发生的时代背景,结合实际思考文字下乡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任务一:整体把握
  1.快速地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篇文章,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关键词句,总结段意。
  《文字下乡》:
  第1段作者陈述乡下人被认为“愚”的事实,并举例论证乡下人之所以被认为“愚”是城市人基于城市文化而下的定义,显然存在不合理性。
  第2段对关于乡下人因不识字而被认为“愚”进行讨论,作者提出“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的观点。
  第3段说明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各有所长。
  第4段紧承上文,分析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各有所长的原因,不同的环境造成孩子们平时练习内容的不同,由此来说明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存在智力上的差别。
  第5段过渡段,承上启下,由对乡下人是否“愚”的讨论引申到对乡土社会是否需要文字的思考上。
  第6段将乡土社会定义为“面对面的社群”,举例论证由熟人所组成的乡土社会中的语言习惯。
  第7段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周围基本没有不认识的人,社交基本连姓名都用不上。
  第8段论述文字的起源,当人和人的交流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阻碍时,文字便成了人们交流的媒介。但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文字具有表情达意上的限制性。
  第9段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规范文法和艺术,以更加准确地表情达意。
  第10段承接前段内容,进一步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说话时表情、动作、环境都可以辅助语言进行交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