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之《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联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7120字。
【新教材单元设计】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
第三课时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学习目标】
1.圈点勾画,梳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两篇中的核心概念和作者的观点,理解并做批注。
2.理解文字为何在乡土社会中作用不大,学习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论证结构。
3.通过比较阅读,梳理两篇章节之间的联系。
4.运用所学理论解读社会文化现象,结合实际思考文字下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提炼作者的观点,梳理论证思路,运用所学理论解读社会文化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发生的时代背景,结合实际思考文字下乡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任务一:整体把握
1.快速地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篇文章,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关键词句,总结段意。
《文字下乡》:
第1段作者陈述乡下人被认为“愚”的事实,并举例论证乡下人之所以被认为“愚”是城市人基于城市文化而下的定义,显然存在不合理性。
第2段对关于乡下人因不识字而被认为“愚”进行讨论,作者提出“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的观点。
第3段说明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各有所长。
第4段紧承上文,分析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各有所长的原因,不同的环境造成孩子们平时练习内容的不同,由此来说明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存在智力上的差别。
第5段过渡段,承上启下,由对乡下人是否“愚”的讨论引申到对乡土社会是否需要文字的思考上。
第6段将乡土社会定义为“面对面的社群”,举例论证由熟人所组成的乡土社会中的语言习惯。
第7段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周围基本没有不认识的人,社交基本连姓名都用不上。
第8段论述文字的起源,当人和人的交流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阻碍时,文字便成了人们交流的媒介。但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文字具有表情达意上的限制性。
第9段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规范文法和艺术,以更加准确地表情达意。
第10段承接前段内容,进一步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说话时表情、动作、环境都可以辅助语言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