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7
- 资源简介:
约3520字。
初中语文七下《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写于1941年9月18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的一员,端木蕻良心中挚痛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
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加之属于自读课文,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国运多难,家园沦陷,痛彻心扉的思念和耻辱,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来说,显得遥远而陌生,可是学生们那份潜藏在心底的爱国情怀是深沉而炽热的,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一次情感饱满的诵读,读出作者的深情,通过文章再现历史,引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设计
1、反复诵读,感受故乡之美和誓言所蕴含的爱与恨,从而体会两种抒情方式的差异和魅力。
2、培养和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中感受故乡的美,品味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比较诵读,体会两种抒情方式的差异和魅力。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PPT
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满含深情的抒情散文。如何在凸显自读课特点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散文学习的方法,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鉴于此,我创设了“大胆猜测”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猜一猜,这节课,老师想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读,建议大声的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的深情。整个环节,既体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学生关注助学系统,自主学习,也体现了老师对散文学习的方法点拨——诵读中感悟。
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及切入点
国运多难,家园沦陷,痛彻心扉的思念和耻辱,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来说,显得遥远而陌生。然而,这一段不堪的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