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860字。
登高抒怀 知人论世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韵味和诗意;
2. 知人论世,赏析诗歌,分析诗中传递的情感;
3. 对比阅读,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重难点】
1.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韵味和诗意;
2. 知人论世,赏析诗歌,分析诗中传递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请同学们来看这两个题目,有何相似之处呢?
“登”
大家找得非常准确,(板书)“登”有“登临、登上”之意。孔子曾说:“君子登高必赋。”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李白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望着辽阔的美景,所有心绪涌上心头,那他们都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两首登高诗,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比较,读韵味
1.播放音频,学生听音频正字音、划断句、标重音。
2.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给每首诗选择一个颜色作为背景,这两首分别适合什么颜色呢?
灰白色,橘红色
前:慷慨悲凉的基调
后:豪情壮志的基调
3.师范读。
4.生齐读。
明确: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细读比较,读诗意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提示: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
2.小组指定代表翻译,其余小组补充。
明确:《登幽州台歌》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看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登飞来峰》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最高层。
3.这两首歌从题材上看有什么相似之处?
“登高望远,抒情言志”
4.同是登高之作,诗人目之所及都看到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呢?请以“陈子昂登幽州台,看到 ,感受到 ”或“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 ,感受到 ”的句式回答。
例:陈子昂登幽州台,看到天、地,感受到天地无边无际,广袤无垠。
景随心动,同是登高,观景所见却如此不相同,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四、研读比较,读情感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上友就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