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41
- 资源简介:
约3150字。
《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绛先生的《老王》选编在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他们身上又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本单元的目标就是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懂得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老王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命苦心善。作者通过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来体现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精读能力,能在通读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段、品味词句含义,基本理解文章感情。但本篇散文,情感含蓄深沉,学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用关键问题来撬动思维,反复走进文本,沉入语句,读懂人物,体悟感情。因此,特设计如下目标:
【学习目标】
1、细读文本,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的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以“平凡人物推介会”活动为情境,细读文本,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学习难点: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的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杨绛(1911—2016),中国女作家、翻译家。原名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文系。1935年与钱锺书自费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1940年在上海“孤岛”任女中校长、家庭教师和小学代课教师。1946年至1949年初,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1949年9月自沪迁京,任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55年文学研究所改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