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37
- 资源简介:
约5010字。
边城
1、对本节课教与学的基本认识
1.1教学内容分析
《边城》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1.2学生情况分析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通过调查,学生对沈从文先生较陌生。这个教学班又是理科班,学生在语文科方面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本选文较长,有小说散文化的倾向,有些学生对此兴趣不浓。因此,教师如何的引导,如何提高课堂能效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与那个时代相距甚远,带领学生体会风土民情的同时,了解边城世外桃源般的风景美、人情美,进以陶冶性灵。
1.3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体味语言背后的内在含义,把握小说的形象。
难点:
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世界,发现人性、人性之美.
1.5 教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适合教学内容合理呈现,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本节课主要采用“7+2+3”教学模式设计。所谓采用“7+2+3”教学模式设计是教师运用“导、疑、点、探、思、练、评”等7个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两种教学形式,达到“设立目标,自主学习,有效参与”的三个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利用三分钟演讲导入新课,然后设疑引导学生明确鉴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