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37
- 资源简介:
约280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典的手法,理解这首词典故的含义及作用。
2、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壮志及伟大的爱国之情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词作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领会辛词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精忠报国》的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听完,师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同学们肯定会回答:“精忠报国。”师接着说:“这首歌歌词慷慨激扬、振奋人心,通过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岳飞那远大的报国之志和浓浓的爱国之情。在同一时期,有位和他一样饱含爱国深情的词人辛弃疾曾经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让我们走近词人,走进作品,共同去了解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学习用典的手法,理解这首词典故的含义及作用。
2、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壮志及伟大的爱国之情情怀。
三、知人论世。
每一位词人都有其独特的经历,每一篇作品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作者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PPT上的“知人论世”部分。PPT展示如下内容: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对金用兵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致力于收复,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所写下。
四、初读感知。
1、检测字音掌握情况,找一个同学起来读PPT上的词语,尤其注意标红的字体。然后同学齐读字音。之后找一同学读全词,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
重点词语:孙仲谋舞榭歌台狼居胥金戈铁马可堪回首佛狸祠
2、疏通大意。
让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有疑问的地方标下来。疏通完之后,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答疑解惑。之后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