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540字。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深入剖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
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生活,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剖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1. 画卷初启,探索秘境
初读三篇散文,哪些主要场景和画面在你的心中留下重要的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描绘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提问学生:“这些画面各自带给你何种不同的感受?在这些画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文变迁与情感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这三篇经典散文的殿堂,共同探寻其中的秘密吧。”
2.行文探秘,各领风骚
分组研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聚焦于三篇佳作的行文脉络。
细致品析:
《故都的秋》:开篇与结尾,以北国与江南之秋对比,映照出对北国秋的深切眷恋。正文则融记叙与议论于一炉,细腻描绘故都清秋之景。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笔法,娓娓道来清晨静谧、落蕊轻扫、秋蝉哀鸣、都市闲人、秋日盛果等五幅画卷。
《荷塘月色》:以作者步履为引,步步生莲,引领读者穿越至那片月色下的荷塘。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闭门而出”至荷塘小径,再至“推门而入”,一气呵成。空间布局上,先绘月下荷塘之幽静,再述塘中月色之朦胧,终绘荷塘四周之景致,共绘一幅荷塘月色绝美画卷。此外,虚实相生,眼前实景与古代采莲幻想交织,使文章内容更为丰盈,意境更为深远。
《我与地坛》:双线并行,地坛与母亲,交织成篇。作者先述与地坛不解之缘,细描地坛之荒凉与宁静,及其中小生灵之生机,引发对生命之深思。继而转至母亲,通过细腻回忆,展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与无尽思念。全文结构紧凑,情感真挚,由景及人,逐步升华。
总结归纳:《故都的秋》以对比与议论为笔,勾勒故都清秋之韵;《荷塘月色》则以行踪为线,空间为序,辅以虚实之法,绘就荷塘月色之美;《我与地坛》则双线交织,情景交融,深刻探讨生命与亲情之真谛。
3.情随文舞,品味人生百态
再读经典:学生需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