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1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9 9:45: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580字。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2.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梳理文章字词障碍
  一、
  朗读导入,梳理内容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这篇课文,相信这篇文章对于大家而言一定不陌生!下面请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在讲些什么内容?
  朗读文章后思考问题。
  这篇文章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文字的障碍基本扫除。以期通过朗读,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
  二、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2.在了解完作者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乾隆39年冬,42岁的姚鼐此时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其自述的理由是 “以病归”“养双亲”。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大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从散见的资料分析,姚鼐的辞官主因是与《四库全书》的总撰纪晓岚等当时文坛大家的龃龉。限于他的年龄、资历等,他只是参与而已,且这个参与也是皇家“破格”赏赐的。自己的观点、主张根本不被重视,并经常受到上司打压。姚鼐与当时文坛风气不合,与《四库全书》的负责人不契。
  本文是道经泰安,与挚友子颖同上泰山后而作,是人生失意时的登临与面对。
  3.请你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来谈谈为何作者不登故乡黄山而选择登泰山?
  1.学生应该能够说出姚鼐的生平等文学常识,可能也会说到桐城派的一些知识。但是对于作者的人生经历应该只是一知半解。
  2.观看PPT
  3.其实是在让学生思考作者登山的目的是为了游玩还是为了排解心中的情绪。(学生可能想到是因为作者告老回家经过泰安,刚好遇到挚友子颖所以有所停留,此时可以继续发问即便是会挚友,遇到这样重要的日子也会赶着回家团圆,为何会在此停留?)
  1.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因为课前没有布置预习作业,所以加入此项,但是关于作者简介不会花费多时间。
  2.学生对于这段背景应该是比较陌生,背景的介绍有利于后续文本的研读。背景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3.从登山时间上看: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过时间问题,(乾隆三十九年,是月丁未,戊申晦)除夕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姚鼐说的是回家养老尽孝却又转去泰山了,可见他肯定有心事,所以本文并不同于普通的游记。乾隆三十九年 (1774)正是作者辞官归故里的日子。刘大櫆在《朱子颖诗序》中也说:“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颖略相近云。”(见《刘大櫆集》第64 页)可见,姚鼐登泰山,是由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决定的。
  当然这和“泰山”自古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代表意义也分不开,只是这不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因此在这里不展开讨论。
  三、
  研读文本,咀嚼文字
  面对失意的人生,姚鼐是如何表现的?请从文章的景物描写中找到答案。
  示例:“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