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700字。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教学设计
刘国钧职教中心余萍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1、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促成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电工基础》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电工基础》中知识性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意义是不能给予的,只能靠主动发现。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唤起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2、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来帮助化解学习中的难点,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起来很轻松,并感觉到触类旁通的学习乐趣。这样不仅让学生十分清晰地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中电压、电流的变化,还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注重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从而降低抽象知识的学习的难度,体现应用性。富有探索性的《电工基础》学习实践活动是发现电学现象背后意义的关键,亦是《电工基础》素养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践,如:操作演示实验、动手检测电容。这些不仅让学生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全国中学职业教育国务院规划教材(周绍敏)主编的《电工基础》2001.7 月第一版第四章第三节。电容器是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在电力系统作为功率因数的补偿元件;在电子电路中作为滤波、耦合、隔直元件;在机械加工中,用来产生电火花加工,因此电容器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电工元件。而以上功能主要源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特性。所以这部分知识既具有其独立性,又有其延展性,是后续学习的一个支点。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1)知识目标:
① 能说出何为电容器的充、放电。
②能分析并判断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能说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表达式。
③会进行电容器质量的判别。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以及亲自动手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及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这些目标的确立,充分尊重大纲要求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 电容充、放电的过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