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10字。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与现象
2、知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的主要内容
3、知道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数量级,原子核的电荷数
4、领会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实验与思维过程
历史的回顾:
人们认识原子经过了一些曲折的过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卢瑟福之前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学生回答)
1. 从公元前400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是不能分割的。
2. 1897年汤姆生发生电子,从而否定了原子不可分割的结论。
3. 1910年密立根通地著名的油滴实验测得 e=1.6×10-19C ,并得出me=9.1×10-31kg。
而我们知道原子是呈电中性的,那么原子内的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呢?原子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原子结构模型,具体认识一下原子的内部结构。
(板书)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物理研究中,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说明一个现象,往往会建立一些模型,例如前面我们所学习过的“电场线”、“光子”、化学中学习过的“晶体结构模型”。
而由于原子用肉眼无法观察,要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就必须建立一个物理模型。
电子发现以后,人们提出很多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模型之一是汤姆生的“西瓜式”模型,或者称为“枣糕模型”。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阅读51页1,2小节,并总结描绘一下汤姆生的“西瓜式”原子模型 (学生看课本51页的第1,2小节,并回答总结)
① 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② 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
③ 电子镶嵌其中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虽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在1903年勒纳德的一个实验对这个模型提出了质疑,尤其在后来的α粒子散射实验彻底否定了这个模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板书: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首先大家阅读一下课本“α粒子散射实验”这一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看书时板书:1、实验装置 2、实验步骤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1. 实验装置由哪些部件构成?
#放射源: #金箔 #荧光屏 #放大镜 (全部的装置放在真空内)
2. 怎样观察实验现象?
荧光屏与放大镜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到各个方向来观察记录不同偏转角度处的α粒子数。
3. 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是什么?
# 正对位置可观察到大量的闪光点-----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
# 转动放大镜在不同偏转角度处,也可看到少数闪光点----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4. 实验的结果与汤姆生的模型产生了怎样的矛盾?
汤姆生模型无法解释大角度散射的实验结果
5. 总结一下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是怎样的?(在这同时板书: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和以下模型的几点内容)
#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