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理论浅解
作者:山东商河二中 张志刚 王在禄 时间:2007/7/14 7:24: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0
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以超越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广泛地思考,进而超越前人的成果;或开拓思维领域,想前人所未想,创造出以前所没有的新成果。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呢?这要从思维品质来探讨这个问题。思维品质,一般要从两方面来认识,即深度和广度。思维深度,体现在基础知识的深厚和坚实以及在此之上的纵向延伸;思维广度则体现在知识广博和全面以及在此之上的横向拓展。前者可以熟能生巧,后者则可以融会贯通。二者有机结合,便构成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以思维诱导和训练,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拓展。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绝不是一味地强调创新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拓展。因为没有坚实和广博的基础,就没有上熟练和灵巧,就没有融会和开拓,也就没有超越和创造。缺乏基础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一方面要在每一科的学习上多下功夫,做到熟练,向纵深挖掘;另一方面,还要把各门基础学科都学好,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使各学科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加强创新思维的诱导训练。我国的现行教育,往往是基础积累丰厚,而思维创新单薄。这主要是与人们传统认识有关,一味地推崇“熟能生巧”,拿着可能当必然。熟练了可能生巧,但也极有可能生不出巧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诱导和训练。创新思维的训练,要在超越和创造两方面下功夫。本质上就是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加以诱导和训练。
联想是由某人、某事、某概念而引发其他相关的人、事、概念的思维活动。常见的联想种类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和因果联想。相似联想与相关联想是在对所学知识充分熟悉的基础而进行的拓展延伸活动,其最终结果极有可能在纵深和宽广方面超越前人,是创新思维超越性的体现;相反联想与因果联想在大幅度跨越和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可能会开发出很多思维空间,其最终结果极有可能开辟了一个或几个新的思维领域,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是创新思维创造性的更深入更广泛的体现。
想象是在联想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全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新概念、新成果的心理过程。应当说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级最根本的表现。
通过联想,可以开拓思路,找出关联,追根求源,从而在某些方面超越前人的成果。想象,则能在联想和分析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新概念,新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仅有好的思维方式还不够,还需要有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源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机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大胆科学的怀疑精神,兼容并包的思想理念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个人唱主角,把个人或教参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否定甚至打击学生的怀疑,缺乏学生讨论和自主活动等。那么教师在讲台上的任务是什么呢?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并尝试解答,对学生的结论作出科学评价等。对于学生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尽量找出合理的成分加以肯定,对其不科学的思路加以引导,切不可一棍子打死。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在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
创造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源于学校及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还源于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所以,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坚实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用于创新,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