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17 16:48: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379
最近读了一则记者专访,有记者就一堂好课的标准问题,采访了我国教育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
叶澜认为,什么是一堂好课没有绝对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叶教授所说的 “基本要求”,大致体现在五个方面。
基本要求一:有意义
叶教授说,就一节课而言,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基本要求二:有效率
叶教授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基本要求三:生成性
所谓“生成性”,叶教授认为,这节课不是完全由教师预设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基本要求四:常态性
叶教授说出,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在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的独特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究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那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基本要求五:有待完善
叶教授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是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认为,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