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作者:不详 时间:2009/4/30 4:17:51 来源:wxiuh 原创 人气:990
传统语文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问题:把教学混同于单纯的讲课。
上课时,老师拼命地讲,唯恐学生听不懂。有时甚至把知识嚼碎了,直接灌输给学生结果。学生根本不需要细嚼慢咽,囫囵吞枣地下去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消化不良,甚至撑死,这时的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老师讲得非常辛苦,常常口干舌燥,声嘶力竭;学生学得也非常辛苦,因为课堂时间都被老师讲课挤占,作业只能压在课下做,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尤其高三阶段,搞题海战术,学生整天沉浸题海,难以脱身,直至今天,虽然语文也进行了几次改革,但它仍是所有学科中问题最多的一科,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积重难返,问题成山。造成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陈旧、落后。
面对这种落后的理念、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界提出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然而喊了多年,重新审视语文教学,表面上是“以人为本”,不过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口号是正确的,可行的,却没有运用到实践中。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各地都有让老师学习借鉴的师范课、公开课、观摩课,从县到市到省里,这种课层出不穷,老师们学得很辛苦。这些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也很新颖,但这种课实际还是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这时学生充当的是忠实的观众,而不是参与者。这里面体现的更多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思想,有太多的表演作秀成分。因为上课的步骤,是老师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设计出来的。每一步骤,讲什么内容,用什么语言组织,用多少时间,都经过老师精心准备,甚至,有一些老师把一些问题都分给了具体学生。
当然,课讲完了,评价时主要评价授课老师的表现,评语无非基本功是否扎实,表达是否流畅、准确,板书是否规范,教材是否吃透,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等。
这种示范课,更多是老师的表演,脱离了学生这个中心,评课也没有评到关键上,没有注意学生是否学会了。
面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我觉得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从自身做起,踏踏实实地实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
对语文教学的构想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好:“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然而遗憾的是,学生从语文学到了什么?不过是一些风干的语言标本,学生当然食之无味。
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我觉得下面几点必不可少:
一、 在阅读中积累
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对语文毫无兴趣却喜欢读点杂书的学生,却能写出比较像样的文章。爱好语文,善于做刁钻古怪习题的学生,考试也许会得高分,语言表达能力却往往令人不敢恭维。这两类学生的区别无非是读不读课外书。当前语文教学中最危险的倾向就是不让学生读书,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阅读兴趣。所以现在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代语文课培养出几个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又培养出了几个曹雪芹、罗贯中式的小说家。由此,不得不怀疑语文教学的合理性。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教学,熟未必能生巧。语文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和语感有关,语感又离不开阅读。
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只有达到课本的四倍多,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日本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所以,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语文老师争取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四分之一的时间来阅读,把阅读的精华积累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二、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学习尤其要有浓厚的兴趣,要有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备课要备学生,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不想学习时,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学习、思考,不断地给学生添加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不折不扣、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时候,教师要促成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 搭建语文学习的广阔平台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为了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可以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辩,书法比赛,演讲、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故事大王,作文沙龙,读书报告等等。这样,学生不仅从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增强了信心,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真正提高了语文能力。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我会不断思考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与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起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