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困惑
作者:太平镇中心学校 黄燕艳 时间:2011/3/21 17:15:42 来源:wentingchao原创 人气:3781
我到底应该传承什么?
我到底应该坚持什么?
在新课改中我到底应该怎样做?
作为新课改的一名基础教育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滚滚热浪中我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应该感谢新课改,因为它给了我希望,给了我梦想……但在这一场课改中我有太多的困惑。
第一:在教学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新课标提倡“对话”,我们把它演变成“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鸡零狗碎、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新课标提倡“活动”,于是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还美其名曰“动中学”、“做中学”。这种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的“活动”,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没体验、没反思,丧失了活动的价值。有的语文课堂上过多的“活动”冲淡了语文课的原汁原味,甚至使语文课不成其为语文课。课改强调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我们把它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夸奖。这种过多的随意性夸奖实际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它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甚至诱导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品质,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新课标提倡开放的课堂,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比如语文,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大语文的观念,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将学习语文的视角封闭于狭小的课堂。使学生远离了自然和社会生活,依然习惯于用程式化的词语去诠释生活。现在学生的安全重于泰山,于是,一切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实践的机会都被抹杀了,因为谁也触不起安全这条高压线!学生只能空泛的假想,感受不到真实的语文!
第三:新课标提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于是我们就错误的认为教学中不该“注重知识传授”,一度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个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它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的载体,于是乎每堂课都热热闹闹,学生欢欢喜喜,老师站在一边陪着傻笑,心里则估算着自己说的话有没有超过十分钟。那个说阅读教学就是要“读”占鏊头,于是乎老师们除了让学生读以外,再也不敢干点别的什么,生怕越雷池一步。又有说,语文教育不能放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注重拓展延伸,于是乎,很多老师把课本放在一边,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无休止的信马由缰的所谓延伸中。凡此种种,不一雷举。不知所措的只能是我们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们!我们被太多的学术舆论牵引着、束缚着,举步惟艰啊,可怜一群戴着镣铐的舞者!每一次公开课后的评课,就成了批判大会,新课程理念便是衡量罪责轻重的尺标。其实,我不是要批判新课程改革,也不是要否认它的理念,只是对一些对它一知半解却打着它的幌子而采取极端行为的虚、闹、杂、悬、碎、偏的课堂不敢苟同。
对于语文教学,我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所谓有语文味的课,即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识字、解词、造句、作文、演练的课,扣词、扣句、咬文嚼字的课。即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读读、写写、背背、书声朗朗的课。即是在教师引导下,品味语文,赏析语文,在语文的熏陶、感染中提高语文素养的课。
我认为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快快乐乐教语文就好!但是,面对现实,多少老师、多少学生体味到“快乐”二字!
第四:小语姓语,小语姓小。
姓语,大家都把握得很好,语文课的朗读感悟、积累迁移得到很多同仁的认同. 姓小,却感觉没有那么回事了。君不见,六年级的检测试卷上的小作文和初中、高中的议论文没有区别,甚至要求更高。要字字珠玑、句句有理,有理有据,滴水不漏!我们的孩子真的达到那个水平了吗?只要看到孩子试卷上写出的作文,完全可以知道真实的状况!我们的指挥棒什么时候能够让我们的老师教得舒心,我们的孩子学得幸福呢?从高高在上的空中回到大地上来吧,看看大地的真实,看看小学语文的基础在哪里,看看小学语文的小在哪里!
还有一个困惑是:目前,学校、家长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现在的考试制度改革还未真正、完全地按照“课标”进行。一方面我们在努力地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还得接受含有“应试教学”味的考试。面对这些,我们该怎么办?
尽管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还得做,而且还要努力做好。怎样才算做好了?!我们惟有凭自己的良心了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