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浅谈中学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山东临沭 王英梅 郭玉金  时间:2012/7/23 7:44:10  来源:dxgyj原创  人气:546
  新课标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这些纲领性的语言表述中,可以看出作文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忠诚的表达自己,并从中得到愉悦感、解放感和满足感,在“自化”中悟出作文的真谛。
  但本人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作文教学中存有现实问题是最为突出,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我缺失
  很多学生的写作应付现象严重,没有真正把自身投入到写作中去,毫无激情
  可言,导致自我缺失。下面这句话概括的好:学生最缺的是什么?缺的不是规范而是个性;缺的不是模仿而是创新。 缺的不是指导而是实践。自我都缺失了,感情真实就无从谈起了。《考试说明》要求中学生作文要“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是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学生作文时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话语空洞,矫揉造作,把“灵魂”丢失了。用生活中一句流行语来形容:
  “梦境多了,真实少了;
  忧郁多了,天真少了;
  历史多了,现实少了;
  上帝多了,自我少了……
  二、教师重教轻练
  “师授作文”的模式,在农村中学根深蒂固。基本上按“教师命题――教师
  指导――学生奉命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程序进行。一学期下来,除课内作文以外,很少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有的毕业班老师干脆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封闭式的大写作量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源泉枯涸。
  三、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有的老师和学生一切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考什么类型的作文,就教什么样的作文,就练什么样的作文,猜题、估题,让人钻进考场作文这条“死胡同”,从而越来越脱离了写作学习的本质。
  针对以上问题,亟待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
  1、端正思想态度。学生作文教学应为当地建设事业服务,这是农村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作文教学要与农村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面向农村,培养学生在适当的语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交际能力,处理好作文与育人、内容与形式、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2、提倡“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等于语文教师的无所作为。而是让教师当好领路人,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写作。人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老师应该多保留一些学生童心和天真,俯下身子做学生,求得与学生的沟通,体,对学生要求要低一点,选题小一点;内容少一些;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要学会欣赏与宽容,不要总用成人眼光看学生;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实地指导观察,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物、人、事。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触动心灵,激发灵感,产生表达的冲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社会调查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多加强实用教学,要求学生学会“人人需要”的作文,如书信、广告、产品说明书、合同、启事、计划、报告以及各种条据、证明等等。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交活动的需要。
  4、正确处理考试与写作的关系。考试是对知识掌握理解运用呈现,不能因考试而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这是一个质的问题。用王荣生先生曾说:“作文是中小学特有的事物,它一头连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头连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如何在两头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构建以人为本,以创意表达写作目标,以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为内容,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写作实践上来,真正回归到写作的本质上来。
  以上个人观点,如有不当,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