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参加“初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培训”后的反思

作者: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第六中学 陈伟  时间:2013/2/26 12:11:37  来源:CW701103原创  人气:1858
  笔者有幸参加了地区的“初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语文课听课活动。来自南京市第三中学赵富良老师给全区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例示范课。赵富民老师是全国语文赛课一等奖的获得者,亲切自然的教态,饱满充沛的感情,文采飞扬的解说,深入精到的挖掘,让赵老师的这节课始终充满张力,引人入胜。
  在感受两位名师风采的同时也让我更深的思索: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应如何教才充满活力?真正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真正激发学生潜能、提升生命本质呢?
  著名教育理论家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应该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仅是在教和学,而是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呢?
  一、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生活乐趣、民族热情和认识美等方面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的教学不能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语文教师适当合理的拓展延伸、旁征博引。
  赵富良老师给老师们作了《行路难》一课,拓展了多首相关的诗。着重强调了诗歌的三味儿:情味、趣味、美味。打破诗句的先后顺序,有预设的问题统领课堂,即灵活又不呆板。教学环节过度十分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和多余的枝节,老师总是和颜悦色,慈祥地为学生解答疑难,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个学生反复指导,争取有提高。同时注意面的问题,真正做到点面结合。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熏陶了文言意蕴,也掌握了学习方法。赵老师精彩的课再一次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要想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首先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存,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知识积淀,巧妙设计、点拨。这些新知识哪里来?别无他方,老老实实学习。只有语文老师多通过书本、网络、电视、生活等学习,,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使语文课堂妙语连珠、激情飞扬。学生才有机会享受到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尽力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性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能走进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能与生活紧密相连。“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凭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多联系生活感悟文本语言,多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要用生活这把钥匙去解决课堂上的教学问题。通过把生活引入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生活为“活水”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活力。
  上《隆中对》和《出师表》的时候,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课上,我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是如何谈论隆中对策的,课后学生反映强烈,原本较为难懂的文言知识学生大都能够理解了。还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动中国》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做人的节目我们都应适当的用到教学中。
  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杜威)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以源头活水,带领学生快乐的徜徉在生活的海洋。
  三、教师要赏识爱护学生
  赵老师本次最先讲授的课文是黎巴嫩的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浪之歌》。赵老师与学生探讨东北名人,引导学生说出东北的名人。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老师说了一组排比句,感谢这些名人让我们知道、了解了这个美丽的清新的地方。引出纪伯伦和他的《浪之歌》。这无疑拉近了城乡距离,让学生觉得受到尊重和喜爱。
  所谓赏识,首先就是要认同学生、赞赏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孩子的自豪感。让学生身心愉悦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讲授《浪之歌》时,赵老师设置了这样几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我”是谁?“他”是谁?说一说你所理解的“爱情”是什么?你知道哪些有关“爱情”的故事?引出爱情的话题。老师问学生爱情的滋味是什么?赵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起初让听者捏了一把汗,学生一开始也羞涩不答,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放开,多有惊人之语。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几个有关爱情的故事,学生说梁祝,牛郎织女,美女和柯南的故事。然后再读课文。弄清楚:海浪和海岸的关系;海浪对海岸的感情;海岸对海浪的感情。强调反复读相关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海浪;海岸;礁石的意象的含义。
  有人说,纪伯伦的诗歌是“金色的”,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七个问题,由浅入深,如剥笋般把诗歌的内核呈现出来。中间还穿插着关于爱情故事的如诗如歌的描述,穿插着个别词语如“偷”“扑倒”等字词的精到点拨,穿插着纪伯伦生平的介绍和刘半农的著名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等等。赵老师准确地抓住这首诗歌的鉴赏点,舒缓地铺展,使得整节课前后照应,不露痕迹,浑然天成。然后,用纪伯伦的生平把课文引向深入,问:这一课只是写了爱情吗?学生才从课文里跳出来,感悟爱国的情感。完成预设的任务。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倾情交流,不怕耽误时间,无隔阂。这种大胆信任,欲擒故纵,真是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也使课堂活力四射。
  四、巧用学生叛逆心理激活课堂
  网上学习了杨聪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他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读过沈从文写的《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吗?你们读后觉得云南的歌会有意思吗?老师读后觉得云南的歌会没意思。如果你们觉得云南的歌会有意思,那么,请你用书中的例子来说服我好吗?”看似普通的几句话,一下子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迎合了学生爱“唱反调”的叛逆心理。他们主动阅读文本,寻找例子反驳老师的论点。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起手来,精彩的发言此起彼伏,从唱歌的地点、方式、环境、气氛等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理由。真个课堂气氛很活跃。加上老师积极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的渴望。释放每个学生的生命活力。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明确指出了语文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深入思考,争先恐后的发言,甚至激烈的辩论,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和热情,让学生充分占领课堂这个主阵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妙用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主导课堂
  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设计了一道题:“同学们,老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揣测老师心理比其他同学要准确,认真读课文,然后,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结果。魏老师赞许的说有点接近了,但还不是我要说的,学生便又猜测了。学生就是这样不断的提出问题,相互间协作解决问题,交流得相当活跃。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了,魏老师说:“我要问的问题是读了这篇课文,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学生又根据自己的体验做了回答。这节课老师问得很少,但却解决了不少问题。学生向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也正是学生的困惑,教师只是巧妙的把交流的机会提供给了学生,他在这一环节当中就起到了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教为学,变讲为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做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
  只有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更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诗人何其芳说秋天是宁静悠远的,而当我步“初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课堂时才觉得这里的秋天也不乏夏日的激情。座位座无虚席,来自地区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静心倾听着每一堂课。上课名师们精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高潮迎来了听课教师们的一次次掌声,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有了深刻的反思。语文教学名师不仅展示自己精深的教学思想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而且还引领与会语文老师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思考和争鸣。
  有时我感到教育的现状偶尔会逼迫语文教学很无奈地走向功利主义。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守语文教学岗位,我想今后我更会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践行践思,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讲求课堂的有效性,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