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语文考试说明
作者:佚名 时间:2015/1/28 22:05: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96
【试题 67】 (2007年第 25 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 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 800 字。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目引用的古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昕无声”,历来被誉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的写景名句,但其内涵却早已超出对景色的描写。为了启发考生多角度地拓展对诗句的理解,命题者列举了对这两句诗的不同体会或联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力求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彰显个性。
【试题 68】 (2010 年第 20 题)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仰望星空”的内涵丰富深刻,可以引发考生的多重想象与联想;“脚踏实地”的意义相对固定,指做事扎扎实实、踏实认真。两个短语,一个含义丰富,一个意义固定,两者结合,就有了多种变化,文章的立意和阐释,可以丰富多彩。对题目的辩证多元的理解,给了考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再加上不限制文体,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达到“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试题 69】 (2013 年第 21 题)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 21 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 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
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于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宁的文章。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目以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莫言关于“文学与科学”的对话为基础加工而成,要求考生从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于机的看法引发的思考或想象写一篇文章。试题借助对于机的讨论,引导考生进一步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思考高科技工具及其普遍应用对人们观念意识、思想感情、生活方式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生活化的于机,体现出时代意义、历史高度和思辨空间。
【试题 70】 (2014 年第 23 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道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
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 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不少于 700 字。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目要求考生对“‘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所罗列的“老规矩”有的在今天还有积极的意义,有的则不太符合今天的时代精神;而且,“老规矩”被重新提起与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这就要求考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传统文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或影响,思考当下的社会生活。题目贴近考生,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气息,有足够的思辨空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思维 水平和认识水平。
附录古诗文篇目
(一)古文( 23 篇)
1.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3. 劝学
4. 曹岁论战
5. 烛之武退秦师(“夜缝而出……乃还”)
6. 邹忌讽齐王纳谏
7. 逍遥游(“北冥有鱼……之二虫又何知”)
8.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
9. 出师表
10. 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
11. 桃花源记
12. 归去来兮辞(不包括“序”)
13.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
14. 滕王阁序(“豫章故郡……声断衡阳之浦”)
15. 师说(“睦乎……其可怪也驮”)
16. 陋室铭
17.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8. 阿房宫赋(“一人之心……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19. 岳阳楼记 范仲淹
20. 醉翁亭记 欧阳修
21. 前赤壁赋(“圭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
22. 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
23. 爱莲说 周敦颐
(二)诗词曲( 22 首)
1. 氓
2. 国殇
3. 归园田居(其一)
4.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 梦游天姥吟留别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 春夜喜雨
9. 蜀相
10.登高
11.琵琶行(不包括“序”)
12.泊秦淮
13.苏幕遮(碧云天)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15.定风波(莫昕穿林打叶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