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语文考试说明

作者:佚名  时间:2015/1/28 22:05: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36
  如果将《永乐团》与现在的天坛比较,可以发现今祈年殿的大殿由大祀殿的矩形变为今天的圆形,且下增三层圆坛。不过,附属建筑及布直基本未变。由此可以推知,现在祈年殿一组建筑下面的矩形大台子和南北南道是永乐时就有的。现在的斋官位于祈年殿西南方,倚西、南两面坛墙,也和《永乐团》一致,因知斋宫西的内坛西墙就是永乐时的西坛墙。
  在《永乐团》上,坛区中轴对称。现在祈年殿至丹睦桥、成贞门一线即当时的中轴线,故东坛墙应在中轴线东侧与西墙对称处。现在丹睦桥的东面有内外两重东坛墙,其外坛墙距中轴线的距离与西坛墙很接近,所以可以确认它是永乐时的东坛墙。坛的正南门成贞门即《永乐图》图上的南门,南墙即在这一线。现在弧形南才斤的南墙是明后期扩建斋宫时南移的。《永乐团》在东西坛墙上画有东西门,西门之南为斋宫,可知现在内坛西门即永乐坛的西门,东门应在今外坛墙相对应处。
  明嘉靖九年( 1530 年)决定天地分祀后,天地坛南创建替天的圜丘坛,其主体为国丘坛和二重围墙。圄丘为三层圆坛,在原天地坛中轴线之正南方。其外的围墙是圆、方两重矮围墙。在圈丘坛区之外,天地坛的东西墙(又称大坛墙)南延,南端新建东西向横墙与之相连,形成第二重坛墙,以使皇帝圄丘祭天时不致暴露于郊野。
  圄丘建成后即拟拆去大祀殿,在其地建祈谷坛。该坛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建成,下部为三层石台,即祈谷坛,上建圆形三重檐,圆锥顶的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改称祈年殿。祈年殿建成后,天坛的总范围包括北部的祈年殿区和南部圈丘区,以现在的内坛西墙和外坛北、东、南墙为界。天坛的正门由南面的成贞门改为西门,又称西天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北京建南外城,包天坛于域内。南外城正门永定门至内城正门正阳门间的大道成为北京全域中轴线的前奏。当时天坛以今内坛西门为正门,故还需临大道再建外门和墙,使与大道西侧的先农坛夹街对峙,以壮观瞻。此时天坛南墙在国丘以南部分也已建成,向西延长与新建的临街西墙相接,形成围合。这样在坛区南、西两面就出现了内外两重坛墙。与之相应,在东、北两面也应建墙,从而形成完整的内外两重坛墙。但原有坛区已很大,坛墙北有池沼,东面已临崇文门外大道,不使外拓。所以在北、东两面只能把原坛墙用为外墙,在其内重建一重墙,与原西、南两面的内坛墙相接,形成一圈内坛墙。现在的内外二重坛墙相套和全坛的主轴线偏向东侧就是这样形成的。
  时至万历十六年( 1588 年)拓建斋宫完成后,天坛、圄丘之间的东西横墙不得不再次南移,而不能南移的成贞门,则只能把其东西侧各段墙改建成弧形,以与东西两端南移的墙相接,形成现状。天坛内外坛墙建成后,天坛就由原来的严格中轴线对称布局,改变成主轴线偏东、内外坛区都不居中的现状。
  【试题 21-23】  (2013年第 14-16 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1-23 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虫子畴。
  虫子螃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女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虫子螃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虫子螃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略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  蜻蜒一般为每秒 200 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 秒 1 000 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羊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 生达到其体重 3 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 8 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 2 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 1 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 10% 。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 “燃料”,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 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  150  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 000 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试题 2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 的一项是
  A. 薄薄的翅由几 质构成
  B. 不需要骨髓肌肉的支撑
  c. 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D. 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 2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化到在空中飞行。
  B.蚌畴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的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 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