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项复习整理
一、考查对象
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
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 实用性文本。
二、考查内容
(一)学科素养
从外显功能看,阅读和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领域,是全球化、信息化时
代终身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因此阅读素养和表达素 养是高考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决定要素。
(二)核心素养
本大题侧重考查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 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 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关键能力
1.核心能力:阅读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
2.具体能力:
(1)信息定位获取能力,包括定位检索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图表理解能力。
(2)信息推理整合与逻辑推断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识别推理谬误能力。
(3)信息评价运用能力,包括归纳概括能力、迁移运用能力、评价反思— 2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然客公众号
(4)分析文本论证的能力,包括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概括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梳理分析论证结构、思路的能力。
(5)关联教材的能力,包括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与教材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3.具体要求:
(1)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
(2)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4)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
(5)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 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五)必备知识
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的文体要素,论证方式和方法,论证结构等;科普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客观题的常见设误方式,逻辑推理的常见谬误等。
(一)论述类文本的类型和文体特征
种类
概念
特点
表达方式
政论文
即政治性论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主要包括社会评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包括一般人所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以议论为主
学术
论文
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创造性、学理性和科学性等文体特点
以议论与说明为主
时评
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发表见解或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观点的文章
对最近发生的事实或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等特点
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书评
评论并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分析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等几部分
叙述、说明、议论等
二、论述类文本三要素
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在整个论证过程中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中心论点在论述类文本中常出现的位置有以下几种:
(1)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2)引论部分结尾或本论部分开头: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总结中心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叙述相关的一段经历后,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 主体部分,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3)文章结尾:大多由“所以”“总而言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引领句子。
(4)文章标题或出处。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考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亲身经历、历史事实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论述过程中,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运用道理论据时要做到数据精准,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地证明论点。道理论据具有真实性这一特点,能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论证: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初中教材中明确议论文写作要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对常用论证方法进行列举,此部分内容则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角度出发,阐明各种论证方法的特征及其作用,巩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见文体知识。
特征
作用
举例论证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且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证论点,突出强调某一论点
将两个论点或论据进行比较,突出强调其中一个论点,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具说服力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
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更利于读者理解文意
类比论证
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进行论证的方法
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性,使文章简练生动
引用论证
引用名人名言、古语、谚语、俗语,以及公众所认可的道理、定理、公式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使论证更凝练、深人,更具权威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
使论述更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因果论证
通过合理地分析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使论证过程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练
三、论述类文本的结构
1.基本论证结构
一般包括“引论一本论一结论”或者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和“提出观点一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三部分。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或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的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2.本论的内部结构类型
并列式
各分论点从不同的层面、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分论点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有时各分论点的语言表述形式大致相同
对照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层递式
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地进行分析
综合式
综合运用以上三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超然客公众号
特殊式
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种类及基本特征
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有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1.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时效性:新闻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3)准确性: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必须与事实相符合。
(4)简明性:新闻的采写要言简意赅、逻辑性强,以精练的文字表达事实。
2.新闻的分类
消息
定义
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与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点
真实、新鲜、灵活、短小,强调用事实说话、用新人新事说话、用形象说话。其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
基本结构为“倒金字塔”结构,包括四部分:标题(正题、眉题、次题)、导语(第一段总说)、主体(详细叙述事件)、结语(简要评说)
通讯
定义
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详细、生动形象地反映客观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特点
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描写的形象性;④议论色彩较浓厚
类别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访谈
定义
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些问题去访问知情者、事件本人或专家,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超然客公众号
特点
基本特征就是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即访谈的目的性特别强,针对某人、某事、某个问题;围绕一个中心提问;访谈的人、事、问题具有典型意义
结构
①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②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其蕴含的价值;③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特写
定义
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细节,做形象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特写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生活片段,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分类
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工作特写、杂记性特写
新闻
评论
定义
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明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
特点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思想性、广泛的公众性。其主要表达特点为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二)传记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特点
①人物形象的时代性和代表性;②事件选取的真实性和典型性;③选文内容的史实性和文学性
分类
叙述人称
①自传:自己撰写的,作者即传主;②他传:他人撰写的,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其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篇幅长短
大传、小传
创作方法
史学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三)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本质,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
1.调查报告的特点
(1)材料真实,不能虚构;
(2)对象典型,多种多样;
(3)叙议结合,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交代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报告人的主观见解;
(4)针对性强,反映典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
标题
从中可以获得调查的课题、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的结论等相关信息
前言
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范围、时间、方式、方法与背景等
主体
调查报告中对事件的叙述与议论,即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采取纵式、横式与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主题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实,作分析研究。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将调查的内容按照其内在逻辑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与说明。特点是主体 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
③对比结构。将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来写。从对比中感知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可引起读者的深人思考
结尾
①总结全文,深化主题;②展望未来,提出希望;③归纳主题,强调意义;④指出问题,启发思考 超然客公众号
(四)科普文章
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科普文章的特点如下:
(1)科学性:文章中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
(2)知识性: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
(3)文学性:运用文艺的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采用形象思维来表达科学内容。
(4)思想性: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以启示,发人深省。
(5)通俗性: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学知识,使之生动、易懂。
高考承担着为国选材的使命,所以高考命题 必须肩负起价值引领的重担。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一、文本选择 :聚焦明确,多元互动
(一)选文体现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阅读量大、阅读面广。
“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
新高考卷中现代文的阅读量还是很大的, 阅读面也比较广,需要学生能够在面对不同的文本时带着不同的阅读目的, 采用不同的阅 读策略, 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同时提升阅读速度。
目前,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料只有小说和散文,其创新空间颇大。一是增加文体种类,例如优秀的报告文学、剧本等。二是扩大小说或散文的题材范围,例如“三种文化”“四史”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攻关、人才强国等历史性成就或时代热点。
( 二 ) 两类文本,聚焦点明确
信息类文本着重考察信息的获取、筛选和整合 ;
文学类文本注重内容理解和审美体验 。
要注意平时训练中培养学生不同类型文本的不同思维方式,积累不同文本类型的专业术语,聚焦于不同的能力素养培养点。
( 三 ) 采用“双文本”形式,引入非连续性文本
在新高考卷目前4套试卷共8个大题中,有3道大题 都采用了“双文本”形式,即给出两篇相关的文章,这是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之一。自2017年来,全国卷实用类文本改为几篇新闻片段的组合。这都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受到重视 。 超然客公众号
非连续性文本的使用和新教改中提倡的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的理念相符合,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和完善。2023年的阅读很有可能还会继续延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
(四)选材特点
一、主题
1、时评类
A创新转型(实体书店、中医转型) B热点话题(疫情话题考了两次 疫情源头、公共与个人健康)
2、科技类
A语言景观研究 B自媒体短视频研究 C纪录片的优劣
3、传统文化
A传统中医文化 B黄河文化 C紫禁城文化与发展 D儒家文化的生态文明
二、形式
1、名家时评 (选一些学者的文章,此时往往出处即观点)
2、研究报告、专业科技网站如《医学教育网》
3、报刊或访谈稿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文化报》
三、结论
1、一定注意文章出处,利于抓住中心观点,掌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注重阅读仪式感“高颜值”网红书店胜出实属必然》
2、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了解其语言特点。如新闻语言要求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名家时评注意各方观点不可张冠李戴。
三:文本解读
一、梳理思路-----层次清题意准
(一)保证层次清楚
1.先理清整体思路,再理清局部思路
此类文章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可以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块来划分。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这样就大致厘清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要厘清作者的思路,还要从文章的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地,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的每句话的意思,分析出段落的结构和思路。各段的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的内容就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厘清了。
分析文章思路,也可以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人手。针对本论部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2.找出能标志中间众多段落结构层次的词语、句子
为了表达清晰,很多文章常用一些标志性的词句来表明思路脉络、上下文关系。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句子是解决本论部分层次不清问题的快捷通道。
(1)关键词语有
①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②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不仅如此,等等。
③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换言之,等等。 超然客公众号
④表举例。如∶例如,如,等等。⑤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⑥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合所述,可见,等等。
(2)关键句子有
①揭示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即拨与段拨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是纵横强求合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会有标志词:首先,其次,最后等。
②论点句和论据句。论点句多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实际上是中心论点的分论点找出这样的句子,论述层次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论述类文本中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例论据,即征引的文献资料、事实材料;另一种是事理论据,即人们公认的或权威的道理、名言、法则、定律等。阅读时勾画出这些事例论据和事理论据,并且找出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二)保证层意准确
1.紧扣材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有的考生概括段意往往只会就“段”论“段”,抓住某个关键词进行放大,以致脱离或疏忽了整个材料的论述对象与重点,这样下来,概括肯定不准确。
2.尽量摘取中间段落中的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整合层意,少用术语和空洞词语
在概括过程中,有的考生总喜欢加入自己的话,如加进去许多术语,什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反面论证之类的,这些术语不是不能加,有时十分必要,但如果加多了或加得不准,就会影响对文意的准确概括。另外,有的考生还会加入笼统空泛的话,如“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述……”,这“两个角度”指的是哪“两个角度”,最好点明一下。用自己的话概括多“危险”,用文中的话很“保险”,考生应学会借助中间段落的关键词句来概括层意。
3.破除思维定式
这个“定式”表现在总以为议论文的结构都是“总分总”式,总以为开头就提出论点(其中也有开头就提出论题或者摆出批驳的靶子的),总以为段落的开头就是中心句,总以为结尾就是总结全文。虽然议论文结构有总体的规律,但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的。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式,认真地从具体文本来思考。
4.精准组织答案
(1)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这是准确性最可靠的保证。
(2)最好能在组织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先正面论述……,后从反面举例……”。
(3)“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不只是语言组织的序数词,它们还表示了文本层次,这一点务必注意。
三、分析论证方法-----判断准、分析对(前面的知识点补充)
(一)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二)判断准
1.准确判断每一种论证方法
抓住每种论证方法的语言标志,如例证法多用“譬如”等,比喻论证多用“如…”“好像…”等,因果论证多用“因为…”“究其原因”等。当然,标志词只是技巧,最根本的还是依据文意。注意易混方法的区别,如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其基础是比喻修辞手法,重在说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相比较,其基础是类比推理,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其着重点在于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鱼翅”“鸦片”来论证文化遗产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及糟粕,是比喻论证;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冲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类比论证。
2.注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段之中,多种论证方法会综合使用一句之内,两种甚至三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这些在判断时都是要多加关注的。
(三)分析对
分析论证效果要落在实处,一要落实要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二要落实在文中的论证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搬用上面表格中的论证效果,贴上标签就了事的。
四、分析论证特点------多角度+效果
(一)多角度切入
1.按照思考优先顺序,依次为∶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论证语言。注意特殊,如开头与结尾的论证特点。 超然客公众号
2.注意分析论证某一特点的切入角度,如要求分析论证严密的特点,可从结构谨严、过渡紧密、语言严密及逻辑性强等角度分析。
(二)使用专业术语,答出效果
1.结构方面层进式结构,使论述深入并列式结构,使论述层次清晰。
2.论证方法例证法,典型、有力引用法,增加权威性,引用古诗词又增加文化底蕴和文学味;对比法,鲜明突出;喻证法,通俗易懂,说理生动等。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增加论证力量,有说服力。
3.论证方式∶
(1)立论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2)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
4.论证语言:语言严密,通俗易懂,有说服国力。运用修辞生动形象。使用设问反问,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五:主观题
(一)、概括观点,明细主旨
概括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对于信息类阅读来说,概括能力几乎是语文能力中的核心,因为几乎所有的阅读、所有的答题都与它有关系。而对材料观点的概括无疑是重中之重。
1.概括材料观点的途径
(1)看标题(非连续性文本的标题多放在文末出处中)。如果是论点,便可直接提取如果是论题,则要结合文本提要整合。
(2)抓概括性的句子。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材料观点。这样的句子多为文眼句、中心句或结论句。
(3)看位置。材料的观点一般会在标题、文首、段首或文末、段末的位置适当点出。要关注这些敏感部位。
(4)看评析材料。观点的确立需要材料的支撑。从全文看,对于事实材料,应在对所列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出材料的共性,得出材料的证明作用,从而概括出作者在文中所要证明的观点对于道理材料,要梳理作者的说理层次及内涵,由此归结说理目的和核心对于引述材料,应特别注意与作者文中观点的相同、相近或相悖。从段落角度,应特别把握段落所用材料与所证明的分论点及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2.概括材料观点须注意的问题
(1)要整体把握全文的文意及倾向性。概括全文的观点固是如此。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达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做这类题的前提。
(2)要抓住关键句子及关键词语。像中心句、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往往是作者明确表达观点之所在。对这些句子尤其是句中的关键词语,不仅要抓住,更要抓准、抓死,决不能存一丝一毫的放松。要知道,它们往往是答案要点。
(3)莫混淆。不要把作者的观点与文中其他人的观点混为一谈。作者的观点往往有语言标志,如“认为”“以为”“感到”。而别人的观点也有语言标志,如“×××认为”“×××在×××文中写到”等。
(二)、多角度探寻观点
要求针对文本观点或多材料所涉及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信息类阅读探究题型,其题干多是以“你是否同意/赞同”“你认为某观点是否合理”为标志。虽然是探究题型,但开放程度不高,还是基于多则材料,不允许自由发挥。解答该类题型,答题步骤要清晰,第一是亮明观点,第二是说出理由,关键是后一步。
第一步亮明观点。
一般是肯定、赞同材料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它。
第二步说明理由。
理由在哪里理由还在多则材料之中。答题的关键、答案的要点还是在多则材料内。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同一话题,观点、角度、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所以,寻找理由首先是弄清每则材料的观点和角度。在某一前提下根据题干观点看看信息源分布在哪些材料中,材料中的哪些句子中,对一些表达复杂或隐晦的材料或句子,需要通过分层抽取、转换视角等方式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提取出来,再整合成答案所需的表达形式。这一寻找理由的过程是精细阅读、精细筛选与思维深加工的过程。要努力做到充分挖掘、多方思考,保证理由充分合理。
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多则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
(1)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创作意图。
(2)注意扩大储备。有时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需要平是时有较好的相关资 料积累。
(三)、内外结合,迁移运用
文本观点迁移运用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的题型,在全国卷中采用的是选择题型,在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I信息类阅读第5题中采用的是主观简答题,难度要比选择题大。如何答好这类题型呢?
第一,精准把握文本观点。
这一点前面多有论述,这里只是强调一点,概括文本观点要多则材料兼顾,但要集中在重点材料中。如新高考全国卷I信息类阅读选用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是朱光潜的《诗论》,以《拉奥孔》为例,重点阐释莱辛“诗画异质”问题第二则材料是钱锺书的《读〈拉奥孔〉》,也谈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但要深刻多了,而且举了中国古典绘画与诗歌的例子,并作了比较。而题干所给材料又是中国古典绘画,显然,第二则材料是“文本观点”重点所在,所以要把材料中的观点句圈出来,仔细品读,如“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超然客公众号
第二,仔细阅读课外材料,理解其意,并抓住层次及关键词,然后对接上文内观点。
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I第5题题干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对顾恺之那句话的理解。材料理解有两点“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各有一个关键词——易、难。顾恺之为何说一“易”一“难”呢或者这“易”“难”各表现在哪里理解了材料,抓住了层次及重点,再到材料中找观点支撑,就很容易了。
六:客观题
客观题的设置在1、2题上,就是找不同:选项与原文的不同。简单题型多半是以理解为主,难题以设推断为主。目前常见第3题是跳出文本,给定四个与材料相关而不同的论据,判断与论点的关系。
客观题小结:
1、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 答案只在文章里,不在头脑中。
2、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专注、仔细(耐心、细心)
3、对照辨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